中央作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性決策,于全國、于東北的確都是一件大事。大事面前,是心平氣和對待之,還是心浮氣躁處置之,其境界和后果大不一樣。思考和謀劃時心靜如水,決策和行動時風馳電掣,是領導者必須具備的品格。但在現實生活中,浮躁和盲動之風并未禁絕,一有適當的環境和氣候,它就會冒出來。就說這次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吧,一種湊熱鬧、趕浪頭的風氣也開始在某些地方冒出。此風現在雖才露頭,但對由其導致的種種認識上的誤區應見微而知著,防患于未然。
認識誤區之一:天上要掉餡餅了。在一些人看來,中央既然決定要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肯定給錢、給項目、給政策。于是喜出望外,整天盼著好事自然來。但若仔細分析,這種想法既不實際,也不可行。首先,還舊賬,上技改,續投資,充社保,所有這些錢指望由上頭填平補齊,那是不可能的。再說了,過分依賴外部注資,而忽視內生能力的生長,歷來沒有靠此打翻身仗成功的先例,只不過是吃點鎮痛劑,暫時舒服一下而已。其次,寄希望國家給項目,也不可取。基礎設施項目的布局,中央會統籌規劃,有序實施,這要根據全局利益的需要來定,局部地區想吃偏飯,其出發點就是不對的。至于競爭性項目,應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則去確定,而不能再靠行政的力量來決定。第三,寄希望中央給政策,這要看你想要的是什么樣的政策了。這一愿望若是建立在新思路、新體制、新機制、新方式的基點上,那沒什么問題,中央把這個大政策已經交給你了,就看你會用不會用,用得怎么樣了。如果你想不切實際地得到所謂“優惠”政策,謀求減稅免稅,設立這個“區”那個“區”的,恐怕已經行不通了。因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趨勢下已不可能再這樣做。
認識誤區之二:一夜之間要找到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藥。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如若得了大病,所謂藥到病除,妙手回春之功效,不能說沒有,但實為少見,大多還得一點一點治,一點一點養,逐步恢復元氣,進而強壯起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就是對一個有著近億人口的龐大經濟、社會、自然區域進行綜合治理,使其步入良性循環和發展的軌道。東北老工業基地曾經有過輝煌,號稱“共和國的長子”。但幾十年之后,它有些衰老了,而且患有多種疾病。國企困難,結構失衡,資源衰竭,下崗失業,環境惡化,城鄉差距,等等,所有這些“病”,交叉感染,久病未愈,想在短時間內找到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決策的出臺,無疑給解決東北問題帶來了一次機遇,但這仍然是一個長期的戰略,切不可操之過急。關于改革和發展的理論中,有“路徑依賴”一說,面對復雜的結構轉型、制度轉型、觀念轉型問題,從原來的路徑一步一步修正到新的路徑上去,是需要耐心和時日的,應有長期規劃和長期作戰的準備。
認識誤區之三:又要大干快上了。從解放初期的合作化開始,幾十年來在如何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問題上,我們反反復復地受阻于一個老毛病,那就是急躁冒進。近幾年來,不少地方制定的區域性發展戰略大多雄心勃勃,且不乏“大思路”、“大手筆”,“超常規增長”、“跨越式發展”成了許多地方官員的口頭禪。不管是否具備條件,愣是要“率先實現現代化”,GDP等宏觀指標一改再改,越改越大。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決策一出臺,科學策劃,周密部署,務求實效者當屬多數,但習慣于跟風趕浪頭,玩慣了花拳繡腿的人也又一次涌動起“大干快上”的熱情。什么“抓住千載難逢上一批大項目的機會”、“建設國際級的中心城市”等豪言壯語不絕于耳。如果照后一種人這樣搞下去,豈不又要重蹈出口號、出“典型”見長,而出業績、出效益見拙的覆轍。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尤需求真務實。應多幾分冷靜,少幾分浮躁,多幾分科學,少幾分盲目,多幾分實干,少幾分炒作。如此而為之,過幾年或若干年,我們就更有希望看到一個重新振興的東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