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紐約電 記者嚴恒元報道 世界著名信用評級公司標準普爾12日發表報告指出,中國汽車產業為本土和全球汽車制造商帶來了銷售和利潤增長的商機,但同時也暗藏了潛在的風險。
這份題為《中國汽車產業競爭勢趨激烈》的報告指出,由于中國汽車市場發展前景樂觀,而且能夠提供相對穩定的利潤率,全球汽車制造商都爭先到中國發展業務。不過,這些汽車制造商最終可能發現中國汽車市場的波動很大,合資企業所產生的現金流也可能令人失望。
標準普爾信用分析師比辛格等專家表示,許多外國汽車制造商都宣布有意在中國加建廠房或擴充設施。如德國大眾汽車公司計劃在未來五年投資60億歐元,把該公司在中國的年產量提高到160萬輛車。除外資企業外,中國國內企業也將大量資金投放于汽車生產。不斷增加產能投資很容易導致供過于求,并演變成價格競爭。在產能過剩、利潤縮減的情況下,部分大型外國汽車生產商可能被迫撤銷在中國的擴展計劃,某些規模較小的國內生產商更可能面臨生存的考驗。
標準普爾有關專家指出,進口配額的增加和關稅進一步下調都對中國國內生產商的利潤率構成壓力。為履行入世承諾,中國將在2006年前把汽車進口稅由目前的38%至43%下調至25%。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汽車生產商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降低生產成本。不過,中國汽車行業在這方面可能會遇到比其想像中更大的困難。零部件成本高昂,鋼鐵質量低下,規模效益不高,所有這些都使中國汽車業目前的生產成本較歐洲和美國高出15%至20%。
二月十二日,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舉辦了中國宜興紫砂壺收藏展,此次展覽共展出俄羅斯青年女漢學家瑪麗亞·扎哈羅娃隨父親在中國生活十余年間收藏的近一百件(套)宜興紫砂茶壺。圖為兩名俄羅斯婦女在藏展上欣賞展品。新華社發作者:嚴恒元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