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府在凍結房地產項目審批一個月后,于2月10日發布了政府4號令。此令一出,一年多前發布的同樣有關土地審批的文件33號文的內容就變了,主要改動內容為曾經不在禁止協議轉讓之列的4類項目如今特權取消,除危改項目外所有開發用地一律得公開交易。所以,大家都說這回是“一刀切”了。
呼吁許久的陽光交易終于來了,卻未見有太多人歡呼。為什么?潘石屹一語道破:“
因為房地產商的心還在空中懸著”。何以至此?因為政府的一刀切下來,劃出了乾坤,但尚有大量遺留問題需要解決。君不見文件敘述,“有關部門已經受理的上述四類項目,由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市土地房屋局、市規劃委和市建委提出需要辦理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的處理意見,并報市政府批準后執行”。也就是說,還有很多盤根錯節的遺留問題需要理清,在最狠的一刀之后,還有很多刀沒有切下來,對那些拿著立項和規劃但沒有簽土地出讓合同的房地產商而言,現在依然是利刃當頭。在生死悠關的節骨眼上,他們的心自然是在空中懸著呢,哪里歡呼得起來。業界傳言,這類項目用地足有上億平方米,涉及的企業恐怕不在少數。
拋開遺留問題不談,4號令的意義非同尋常。對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拉關系上的房地產商來說,4號令無疑是當頭棒喝——該把心思轉到產品研究、公司治理上去了,該念“正經”了。今后,靠協議拿地帶來的超額利潤沒了,要賺錢就得蓋出暢銷的房子,還要做好足夠的資金積累、掌握融資的辦法。因為,將來的土地有足夠的錢才買得到。協議拿地,曾經讓很多企業實現了低成本擴張,讓一些地產商比較輕松地實現了發財夢,這樣的機會今后北京不再有。北京之外的很多城市,協議拿地的口子都已封上,沒封口的短期內也會跟上。在我國這樣一個土地國有制的國家,土地收益本來就該是國家的。房地產商不要再夢想靠賣地生財,更不要幻想靠低成本拿地獲取高利潤了。
4號令直接的針對對象是開發商,最終受益的卻是大眾消費群體。一方面,一度被少數人占有的土地收益收歸國有,間接被大眾獲得;另一方面,隨著開發商轉念“正經”,集中精力做產品開發,房子的質量必將得到提升,消費者可以買到優質優價的房子,幸福的是千家萬戶。據統計,北京的高檔住宅有近一半是被外地人或外國人購買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北京供地政策調整的潛在影響面更為廣泛。另外,基于北京獨特的地位、強大的媒體傳播網,歷來被實行全國化擴張戰略的房地產商視為兵家必爭之地。但是由于以前土地交易不透明,很多開發商因為北京“水太深”而不敢貿然進入。如今,禁忌已除,相信會有很多優秀企業搶灘。而市場競爭越充分,消費者受益越多。
盡管有人擔憂,土地拍賣制可能會抬升土地成本并可能由此導致房價的上漲,但我們相信,在一個競爭充分的市場上,原本屬于高利潤行業的房地產行業未來走向必然是利潤合理化,產品價格合理化。
作者:謝紅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