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央行2004年年度工作會議上一語驚人:“前一階段有一些提法,就是說既要防止通貨膨脹,也要防止通貨緊縮,現在是著重要防止通貨膨脹。”這意味著始自去年下半年的通貨膨脹之爭不再有懸念,我國持續幾年開始的針對通貨緊縮的貨幣政策將面臨全面調整。
巧合的是,一個秘而不宣的省部級高官“學習班”也在此時緊張運行。
知情人士透露說,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發改委)規劃司舉辦的省(部)級領導培訓班將在2月中旬在北京開課。這次培訓的主要目的是統一認識,樹立新的發展觀,擯棄一味追求GDP高增長,求真務實,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
據悉,此次培訓班學員都是省部級領導干部,有知情人士分析說,此次培訓由發改委規劃司牽頭舉辦絕非偶然。實際上是要通過與各省高層的直接交流,變相降溫部分地區和行業出現的投資過熱現象,抑制已經出現的通貨膨脹。
投資熱引發通脹風險“學習班”調教省部高官
周小川的表態其實并不突兀。
央行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2004年1月份我國企業商品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期增長6.7%,截至目前,這個數字已經連續12個月呈上升趨勢。另外,去年我國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一年增長了26.7%。“如果從央行的貨幣發放量來看,投資過熱應該是存在的。”武漢大學金融系主任葉永剛說。
早在去年11月,著名學者吳敬璉在一次論壇中提出:宏觀經濟應該開始注重化解長期風險。并進一步分析說,當前經濟已經出現了過熱的苗頭。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陸德明更直言,如果說過去20年教給了人們什么的話,那就是不能等到經濟過熱真正出現了再去采取補救措施,中國經濟更需要均衡發展。
就在經濟學對經濟發展態勢憂心忡忡時,2月4日,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在國務院召開嚴格控制部分行業過度投資的會議上強調,制止鋼鐵、電解鋁、水泥行業過度投資,是黨中央、國務院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舉措;2月8日,銀監會宣布,將對銀行信貸資金流向鋼鐵、電解鋁、水泥、房地產、汽車等行業的投資進行專項檢查。隨后的2月11日,周小川的講話一錘定音,顯示央行將鐵腕防控通貨膨脹的決心已定。
而在2月中旬舉辦這樣一個學習班,與這一系列調控措施出臺時間如此巧合,且與“兩會“召開僅20天之隔,盡管相關人士稱是一次“非行政”活動,但仍然給人頗多想象空間。
“這種‘吹風’其實是要統一新的發展觀,讓他們對發展有一個新的認識,而不是以GDP的高增長來衡量各自地區的經濟發展。”知情人士分析說,而厘清這一認識對各地未來發展計劃肯定會產生一定影響,發改委的目的恐怕也是希望短期內提醒他們注意抑制投資過熱。長期發展看,要摒棄以往追求政績功程的做法,不以GDP增加多少來衡量政績,盡量避免重復建設,確實從提高百姓實際生活水平出發。
信貸調控信號明確目標直指均衡發展
知情人士透露說,此次會議主旨,除了發改委要求避免不重復建設,更要求地方領導人理性看待地方投資,改變以投資多少論政績的觀念,樹立均衡發展觀念。
國家信息中心發展研究部副主任徐宏源曾指出,當前經濟運行中又出現了一些新的苗頭性問題,主要是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現象比較突出,貨幣信貸增長偏快,電力、煤炭、運輸等瓶頸制約現象進一步嚴重,重要資源的國際依賴度進一步上升,經濟增長的粗放格局有所加劇。
而這對于中國經濟的均衡發展顯然十分不利。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因為每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環境不同,因此對待投資也應該有不同的評價標準。
以西部省份為例,因為經濟基礎較薄弱,盡管近年來投資力度不斷加大,GDP增長仍然較慢,而沿海一些省份經濟發展相對較為發達,如果單純以GDP數據衡量,西部省份的增速仍然過于緩慢。
他的這一說法,與JP摩根(JPMorgan)大中國區經濟學家鄭杏娟觀點不謀而合。鄭認為,未來幾年中國政府將著手解決的是經濟失衡問題,在促進內需的同時也需抑制銀行過度貸款。她同時指出,政府并不想采取大規模的緊縮政策,而是通過放緩銀行貸款和固定資產投資等較溫和的方式進行調控。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發展研究室主任易憲容也分析說,周小川行長的表態可以理解
為是對信貸結構進行調整的信號,不能直接理解為對整體投資的抑制。雖然有些地區存在投資過熱現象,但這是發展不均衡所造成的。對于抑制投資過熱行為,不能一刀切。政策上對于不同區域的投資以及行業投資要予以引導,以達到均衡發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這讓人也想起了吳敬璉先生的話:中國經濟現在真正應該注意的是通脹及經濟過熱引發的長期風險,而長期風險的根本原因在于“投資效率太低”。
知情人士也表示,統一新的發展觀,扭轉過去一味追求投資增長、追求GDP增速的觀念,也是國家宏觀調控部門注意投資中存在的長期風險的表現。
作者:本報記者周穎北京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