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份,外資銀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總結算額猛增,達到27.15億元,為前一個月的3.77倍。而自去年6月份以來,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不斷出現外資銀行大手筆買入人民幣債券的情況。其中,花旗銀行上海分行已經累計在銀行間市場購入了31.4億元的人民幣債券資產。
數據顯示,由于春節長假原因,今年1月份銀行間債券市場現券結算量較去年12月減少逾三成。而外資銀行現券交易量為11.65億元,比2003年12月增長87.9%。當月,外資銀行在銀行
間債券市場以買入為主。其中,摩根大通銀行、花旗銀行上海分行、匯豐上海分行三家的買入總量便達到了11.2億元。
2003年,外資銀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總結算量為211.95億元,而在2002年,外資銀行在銀行間市場的結算量僅為18.24億元,前者為后者的11.62倍。
從入市時點上看,外資去年在銀行間市場結算量放大主要從6月份開始,其中6、7、8三個月的結算量連續突破30億元。而此時恰恰為債券市場步入下跌通道的開始階段。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美元加速貶值,2003年下半年也是人民幣面臨較大升值壓力的時期。
2003年,共有12家外資銀行參與了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其中,花旗銀行上海分行買入的債券量為28.4億元,加上深圳分行,合計近30億元;渣打銀行旗下的上海分行和深圳分行的買入債券量為1.7億元。德國商業銀行上海分行、東方匯理銀行上海分行、法國里昂信貸上海分行等外資銀行買入量介于3000萬元至5000萬元之間。而匯豐上海分行買入的債券量也相當大,至少應在15億元以上。
有意思的是,從歷史數據上看,相當部分外資銀行買入債券并非像中資銀行那樣用于回購融通資金或是賺取債券價差收入,而是一直以持有現券的方式操作。上海證券報記者秦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