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企業爆出丑聞本不是新鮮事,但總部設在達拉斯的石油業服務公司哈利波頓一年多來官司纏身,爭議連連,卻格外引人注目。有分析家聲稱,個中原因簡單而又復雜。簡單的是,布什政府的副總統切尼在任這一職務之前,是該公司的總裁,而在美國,一旦丑聞與一言九鼎的政治人物掛上鉤,便會成為輿論炒作的熱門題目;復雜的是,美國企業界、輿論界,尤其是對新保守派恨之入骨的政界自由派,要在美國大選年,借炒作哈利波頓公司的丑聞,打擊近年來主導美國對外事務,并在對伊動武前后出盡風頭的新保守派,進而挑戰布什
的總統寶座。
在美國政治圈內,幾乎人人都清楚,新保守派的理論家們大多聚集在《旗幟》周刊等輿論學術圈內,而制定和執行政策的人物,大都坐鎮美國國防部,云集在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副部長沃爾夫威茲周圍,新保守派人物背后的真正“莊主”,則是緊鄰白宮西側的舊白宮大樓主人、被譽為布什政府“大管家”的副總統切尼。
布什政府行事偏心企業界怨聲載道
哈利波頓公司成立于1919年,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工業公司之一,在全世界120個國家內有生意,總雇員近10萬人。哈利波頓下設兩大分公司,一是能源服務集團公司,主要為石油和天然氣業提供壓力泵、油井鉆頭等上游產品;一是Kellogg Brown and Root公司,簡稱KBR,主營石油和天然氣方面的工程設計和建設。
目前人們關注的正是KBR公司,輿論界集中炒作的丑聞事件主要有四個:為駐科威特美軍提供膳食時隨意收費;從科威特向伊拉克運油隨意收費;違犯美國法律轉彎抹角與伊朗做生意;就尼日利亞的液化氣工程項目向當地政府官員行賄。
實際上,美國相關利益集團和政治派別,將矛頭指向哈利波頓案件的真正用意,一是要平等分享對伊戰爭紅利,二是要打擊以切尼為首的新保守派的威風。
布什總統一入主白宮,美企業界相當一部分人士就擔心,由于布什本人早就是南部石油財團的核心人物,一旦大權在握,會不時照顧南部石油集團的利益。而切尼入主舊白宮大樓,更使相當一批美國企業界人士堅信,布什的政策會急劇向南部石油財團傾斜。因此,美國企業界的相當一批人,近年來批評白宮政策偏向南部石油財團的聲音不絕于耳,他們不但批評布什政府試圖開放阿拉斯加儲油開采,就連布什政府發動倒薩戰爭,在他們看來,也是秉承南方石油財團的旨意。倒薩戰爭勝利后,哈利波頓不通過競標,就獨攬了多項與伊拉克戰后重建相關的大項目,這在美國企業界更是引起廣泛的不滿。有業內人士聲稱,盡管企業界反對呼聲甚高,但由于有切尼的關照,哈利波頓生意照做,錢照賺。
然而,隨著競選年的到來,美國企業界反感哈利波頓公司的人終于等到了反擊的機會,他們紛紛出來向媒體發表談話,抖摟哈利波頓的老底,借以打擊哈利波頓及其后臺的威風,試圖在商場競爭中扳回一分。從目前形勢看,由于大選火藥味的日趨濃烈,更由于哈利波頓的確有把柄落在對手手上,哈利波頓已經被迫采取守勢,一方面向政府退賠違規或非法所得,另一方面在媒體上打出廣告,修補哈利波頓的公眾形象。分析家普遍估計,大選年內,眾多美國企業界與南部石油財團間的較量,將隨著大選的進展而日趨激烈,哈利波頓眼下似乎不會落個安然公司那樣的下場,但美國競選年內什么事情都可能發生。
新保守派出盡風頭自由派借機反攻
美國相關利益集團炒作哈利波頓公司的丑聞,除了有經濟利益方面的原因外,還有更深層次上的政治原因。
布什政府上臺后,新保守派在美國戰略重點轉移、倒薩戰爭、對恐怖主義國家的戰略制定等幾乎所有重大國際問題上,都把持著決策主導權。新保守派在切尼的支持或默認下,把單邊主義推到了高峰。然而,美國建國以來幾乎一直遵循的一條規律是,對外重大決策不但要經各派進行充分辯論,最終的決策大都是相關派別相互妥協的產物。而近年來新保守派主導的對外政策,使美國的政策主線大幅度向右傾斜,從而在國內外都得罪了大量的朋友。
現在,新保守派的部分政策已經碰到麻煩,更加之大選氣氛越來越濃,為了進一步打擊新保守派的威風,爭回對國家政策的影響力,自由派民主黨人、輿論界甚至部分共和黨中間偏左派別,正在形成統一戰線,試圖逼迫切尼辭去布什的副總統候選人,以達到即使布什競選獲勝,也要把新保守派在國防部的老巢端掉的目的。他們的殺手锏,就是把哈利波頓的丑聞炒大,以此動搖切尼在共和黨內的地位。實際上,目前已經有消息稱,布什的競選班底,已經開始考慮改換副總統候選人的可能性。一種說法是,在切尼主動放棄副總統候選人資格后,由“9·11”事件中的英雄、前紐約市長取而代之,以確保共和黨對白宮和國會的主導權。
有分析家已經意識到,相關派別炒作哈利波頓案件,實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從新保守派手中奪回政策主導權。因此,在2004年競選的關鍵時刻,這些派別不但對哈利波頓丑聞的炒作會變本加厲,甚至會進而對切尼直接發難,只不過,在炒作哈利波頓丑聞的派別中,民主黨自由派的意圖是通過打擊哈利波頓和切尼,要達到最終扳倒布什的目的,而共和黨主流派則想通過打擊哈利波頓和切尼,讓切尼下課,最終達到棄車保帥的目的,確保布什連任總統。
文/本報駐華盛頓記者 李正信作者:李正信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