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屆浙江民營企業峰會在杭州隆重召開,1500多名來自浙江各類大小民營企業的企業界人士云集杭城,就民營企業的發展各抒己見。
但是,對于中國浙商群體進行資本運作的競爭能力,應邀作為會議演講嘉賓的和君創業研究咨詢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長李肅卻兜頭澆了一桶冷水。他毫不諱言地指出,浙商群體資本運作存在一系列競爭弱勢,需要加快戰略轉型。應記者之邀,李肅向記者進一步闡發了他的這些
觀點,并與記者一起探討浙商群體面臨的危機和機遇。
浙江資本潛流涌動
記者:浙商群體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已經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其明顯的經濟發展特征引起中國各個經濟區域的廣泛關注。內地企業都在關注浙商,包括浙江的資本流向。和君創業對浙商以及浙江資本的發展有著怎樣的評價?
李肅:浙商的發展,有一段曲折的演進歷史。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溫州民營企業作為浙商的先行者,起步時還是十分原始的,它們大多是一批家庭作坊式企業,滲透到全國。90年代初,溫州的分散作坊開始分化,并在許多行業出現了并購重組行為。同時,浙江各地眾多新生的民營企業選擇了細分市場的產品戰略,靠低成本擴大市場規模,推動了一個又一個產品從城市國有企業向鄉村民營企業的產業轉移。
進入90年代中期,浙商進行大規模的市場轉型,資本流向出現了三種趨勢:一是自成體系的金融信用周轉體系建立起來;二是大量資金和企業家迅速流進東歐,形成浙商境外群體;三是大量過剩資本投入房地產市場,使浙江的房地產業很快發展起來。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期,浙商在兩個方向上進行著戰略調整與升級。一個是以慈溪的方太為標志,浙商開始研究自己大規模成批量以后怎樣打出國內品牌,也就是說大規模打入國際市場形成能力之后如何重新回到國內市場,形成自己的品牌優勢,打通整個中國的市場需求。第二個支點是以華立集團為標志,浙商開始運用自己的產業基礎,探索資本運營之路,比如買上市公司、到國際上并購等開始各種新的嘗試。
資本領域缺少開放度
記者:雖然浙商已經站在制造業的制高點上,但浙江企業卻沒有突顯出產業領袖的氣勢,而是停留在外國生產加工基地的層面,這究竟是為什么?我們現在能否深入地進行分析,浙江民營經濟與外部省域相比還存在什么差距?下一步與國際市場對接的過程中,浙商面臨著哪些發展瓶頸與問題?
李肅:浙商無法形成產業領袖的地位,是因為資本運作能力不足。浙江企業與外省企業的差距,概括起來有五個方面:一是高新技術比不過北京,二是速度比不過廣東,三是品質比不過上海,四是外向型比不過江蘇,五是潛能比不過后發省份。浙商真正走向市場經濟,特別是加入WTO后實現國際化對接的最大障礙,是資本運作能力存在著明顯的競爭弱勢。
所謂資本競爭能力首先是資本聚集力。大規模地吸納社會資本流入一個地區,流入一個產業,是資本運作的目的之一。我認為浙商在這方面普遍缺乏重視,大多數浙商認為自己不需要錢,他們沒有大規模吸引外資的動力。國外的大型產業資本進入一個地區,會帶動一個地區的整個產業素質和國際化能力的提升,比如蘇州就有這個強勢。
中國大量的閑散資本過剩后,目前,大量低成本資本在選擇投資流向。這些投資過程將會造就出一個地區各種各樣資源的全面流動,包括金融人才、技術人才和全國的市場等,都會帶入一個地區,帶動一批企業。國際大產業公司進入浙江尚比較少,國外金融資本似乎難以找到進入浙江并帶動浙江企業國際化的機會,而國內資本和金融資源進入浙江幾乎是無門可入。浙江在資本領域缺少開放度,缺少對大規模吸納資金的重視程度。
面對WTO后新的競爭形勢,浙商若永遠停留在制造業層面,將永遠只能是外國的生產加工基地。而制造力的復制極其簡單。在中國新一輪整合區域資源、跨國公司資本進入、全新布局的資本流動下,浙江經濟若不進行重大的產業技術升級,將倍受擠壓,并具有不可小視的危機。
走通資本運作之路
記者:不過不能否認,近年來一批浙江企業不斷增強對資本市場的認識,紛紛加快上市的步伐,目前在國內A股市場,浙江板塊已經有60多家上市公司,對于浙江的上市公司運作,您怎樣評價?
李肅:目前浙江上市公司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一批生產型企業,上市募集到了一大筆資金,卻不知道該如何運作,企業仍然是個生產工廠,不具備資本運作的功能,這類企業屬于工廠型。另一類是多元發展型,這類上市公司近年來在資本市場上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張,但最終進入的結果是,對別人和新進入的領域把握不住,多元投資后,暴露出自身決策和管理的能力明顯不足。這兩類浙江上市公司,都不具備真正資本運作的功力,距離成為產業領袖的目標相差都是很遠。
記者:盡管中國資本市場有著先天不足,但這些年來,中國資本市場不斷加快發展,其中也涌現出一批優秀企業,這其中是否有值得浙商可以借鑒的經驗?
李肅:中國資本市場不夠成熟。上世紀80年代是半市場化行政性運作,靠短期的政府協調搞企業上市;90年代是半市場化的投機性運作,一批上市公司做莊、炒作,無實際內容;21世紀近三五年,中國開始真正有金融資本進入產業重組,當然還不完全成熟。但我們已看到,在微觀領域,有大量的企業在資本運作方面積累了完整的經驗。
比如北汽福田。它沒有浙商私有化的運營機制,但通過戰略合作,實現了百家企業造福田,上市后成為公眾公司。它從山東諸城一個3000萬小廠,已跳躍發展成為我國第一大輕型汽車工業公司,擁有了與國際汽車大家并肩合作的能力。
再如中外運。它沒有浙商的成本優勢,有著幾萬人的龐大隊伍,但是調動和聚合了大量的跨地區跨部門的國有資源,形成巨大的市場網絡,將產業發展調整到物流戰略,迅速形成兩大體系,分別在A股和H股市場上市,從而又通過大量的過剩資本,大規模地收購兼并民營企業,改變原有的國有機制,實現企業的管理升級。5年的時間中外運從40億元產值上升到今天250億元的產值。
作者:記者 李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