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林
新春到來之際,業內一項監測數據表明,截至到去年三季度,國內時裝業廣告投放超出了前年同期200%,有可能連續第三年成倍增長。國內服裝界人士認為,這標志著“國字號”服裝產業開始由低層次的價格競爭和膚淺的品牌競爭向品牌文化建設邁出了可喜一步。
雖然近些年,服裝代言、美女秀屢屢吸引大眾消費者的眼球,但整個國內時裝業都存在“浮躁情緒”,許多企業渴盼“瞬間成名”,缺少真正叫得響的國際品牌。對此,江蘇省服裝行業協會的一位資深人士近日表示,長期以來國內品牌與國際品牌最大的差距就是“對品牌的印象很模糊”。國內的服裝企業非常不注重品牌文化的建設和培養,先關注商品好不好賣,再來了解這個商品的個性和消費特點。而國際著名品牌往往是先培養出商品的個性和消費特點,再來做商品,這是目前國內企業的“軟肋”。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正在央視等媒體刊播的才子、七匹狼、利郎等服裝廣告都開始注重對品牌文化和個性的塑造,如一則廣告提出“新正裝”的概念,著力描繪了中國知識精英階層儒雅、以智取勝、崇尚自由新生活的風貌。對此,在寧一家服裝企業的老總陶女士表示,沒有一家國際服裝品牌不是靠深厚的文化內涵而行銷全球的,缺失了品牌文化的服裝品牌,不僅會使企業陷入“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的同質化競爭僵局,更會導致企業無法樹立用戶的忠誠度,從而喪失參與國際化競爭的能力。專家認為,服裝廣告投放數量只是一種表象,其背后所孕育著的中國服裝行業的文化突圍,才真正讓人們看到了中國服裝行業的春天。
《市場報》 (2004年02月10日 第十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