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
觀眾朋友,在上期的“走過2003”《第一訪談》新春特別節目中,我們用理性的眼光回顧了2003年發生的重大經濟事件。那么在一系列并購重組、多元化經營、模式創新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推動了這些成功企業家和經濟學者們的理性決策呢?在本期節目中,我們將對一年來走進節目的嘉賓進行細致的梳理,評選出《第一訪談》年度之最。下面就讓我們一同
用人性化的目光來感受他們的人格魅力,探尋成功者理性背后的精神源動力。
夢想最為燦爛的企業掌門人——黃宏生
黃宏生,創維集團董事局主席。創維風雨十余年歷程,黃宏生以其孜孜以求的奮進精神,醞釀了中國彩電王牌企業的誕生,打造了創維的長足發展。但是談及當初的夢想,黃宏生的回答卻讓我們大吃了一驚。
黃:我以前這個,73年高中畢業以后,就在這個上上下下的這個浪潮里面呢,到了一個深山老林里面,當一個林廠的一個叫做工人吧。
呂:(林廠工人)
黃:林廠工人,它是在這個懸崖峭壁里邊呢,那么就是跟森林
呂:(伐木)
黃:伐木,還有植樹,
呂:(護林)
黃:護林,那么我們那個時候呢,就是生活也非常艱苦,然后這個也作為我們的一個普通的這樣的工人來講呢,有的時候上班和下班就是等于說是上山和下山,所以我們非常羨慕拖拉機手,
呂:(他能開著拖拉機)
黃:他開著這種拖拉機,可以這種拉木頭
呂:(最其碼不用走路了)
黃:對呀,不用走路,然后呢這個有一次使我觸動非常大,那么這個天黑了,而且下著雨,我們想就是能不能這個跟著這個拖拉機,它的后尾箱,這個可以節省兩個小時的路程,可是在我們這幫男知青面前,這個叫停也停不了,最后是,后來呢,發現他們停在前面,都把女知青給接走了,所以我想啊,要如果當個拖拉機手該多好啊
呂:(不僅能開上拖拉機,也能拉上女知青走)
黃:對呀,那么到了后來呢,恢復高考以后呢,這個77年呢,有幸的能夠考上這個華南理工大學這個無線電工程系,那么開始新的這種叫做脫胎換骨的生活/,我相信這句話,就是心中有夢想,萬事可成真。
大學畢業后,黃宏生毅然辭去公職,只身來到香港,以5萬元起家,創辦創維集團,開始在強手如林的彩電行業中奮起直追,與長虹、熊貓、康佳等大型國有企業一爭高下。
2003年創維成為中國彩電行業增長速度最快的企業之一,創維彩電月銷售量突破100萬臺,同比增長40%,其中創維數字高清彩電更是占據同類產品50%以上市場分額。從夢想當一名拖拉機手,到現在的中國民營彩電大王,黃宏生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尋求更高的目標,F在,黃宏生的夢想是把創維打造成一個像索尼、松下那樣,在世界范圍擁內有影響力的企業。事實上,在中國民營企業家的發展史上,“夢想”已經成為促使他們成功的第一源動力,當前中國最大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前程無憂的創立,就出自創始人甄榮輝一次大膽的決定。
最勇于挑戰自我的創業者——甄榮輝
甄榮輝生于香港,獲法國INSEAD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89年加入全球三大頂級管理咨詢公司之一的貝恩公司。四年半之內他就完成了從顧問、經理到合伙人的升遷過程,成為公司有史以來升遷最快的外籍員工。然而他卻放棄了貝恩手拿百萬美元年薪的高級合伙人身份,從零開始自己創業。
甄:那個時候37歲,37歲還有10幾年才退休,有點怕,再干二幾年可能撐不下去,可能有機會的話還是應該要換一個環境轉一轉。
楊:當你決定拍板我要走,這是很堅決的嗎,還是比較猶豫的
甄:我沒有猶豫的,/我私人合伙人,做了六年半的合伙人,可以說是經濟獨立吧,那個時候已經不是為錢工作了,那個時候在想,希望自己做一個東西是有影響力的,到我老的時或者我死的時候跟孩子說,你爸爸一生還做了一些事情除了賺錢以外,這種動力是挺強大的,可以說除了錢以外做一些有影響力的事情,
楊:那你把這個想法當時你第一個告訴了誰
甄:第一個可能告訴我媽,因為我是最不放心的,她就老覺得她從我一畢業開始就說你去銀行工作吧,銀行錢多安全,覺得銀行是最安全的不會炒魷魚的。
楊:你媽當時有什么反應嗎
甄:她就說你這個工作不挺好嗎,你不告訴我賺挺多錢嗎,那你那邊工資多少,她現在來問我工資多少,我跟她說李嘉誠工資多少沒工資的,你現在已經不是一個打工的形式,你說我工資是沒意義的,現在都是從股份那邊來體現這個價值。/其實我回頭看我是過了很多不同的階段的,我在中學的時候我一天睡16個小時的,我記得我在大學畢業的時候跟自己說,你最大的敵人是懶惰,你是太懶了,當時我覺得我很懶很懶,反倒現在發覺好像現在不能說自己懶了,我感覺其實人那個潛力是很大的,我覺得人最主要是活得開心,你現在要我不干活我可能撐不住的,要我每天都呆著沒活干,我真的可能撐不住的,現在已經忙起來就好像一個車已經啟動了以后,你已經在高速地往前走,其實有一個慣性的,你是慢不下來的,慢下來反而不舒服,(接甄榮輝笑聲)
——片花——
用甄榮輝的話說,前程無憂是建立在一次有建設性的破壞的基礎之上的。只要擁有夢想,并敢于為此舍棄既得利益,創業者就邁出了從“0”到“1”,這決定性的一步。然而,在經濟日新月異的今天,擁有夢想的企業家不乏其人,但并不是所有的夢想,都能成功轉化成現實的。面對阻力和挫折,成功者能夠表現出足夠的勇氣與激情。
最仗義執言的學者——郎咸平
郎咸平畢業于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1994年,他懷揣著振興香港經濟的雄心壯志,登上了離開美國的飛機,憑借著對公司治理和資本市場的獨特見解,郎咸平迅速成為學術界以及媒體關注的焦點。在香港,郎咸平以大力抨擊港府對上市公司的監管不力而聞名。為了堅持原則,他甚至不惜觸動利益集團。2000年,香港在修訂《證券及期貨條例草案》的時候,試圖確立由辯方承擔“提供假信息”的舉證責任。然而草案在征詢意見時,卻受到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等十大國際投行的強烈反對。于是,郎咸平在立法局與投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演繹了“孤膽學者舌戰世界十大投行”的壯舉,至今仍然為人津津樂道。
楊:那在2000年年底的時候,您當時在香港一個人面對了十大國際投資銀行,展開了一次非常激烈的論戰,那當時為什么只有你一個人站出來,
郎:我相信這個是香港的悲哀,那么當時是個這個問題,就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就是說當時香港政府當局修訂這個證券交易法案,那么把其中一個市場操控行為變成辯方舉證,就這么簡單一個事情,那么這個事在美國都是辯方舉證的,可是在香港推行的話,就遭到十大同行的反對,如果他接受辯方舉證的話,那它將來怎么操縱股市
楊:那一個人面對十大國際投資銀行,你當時心里的感受是什么
郎:我當時心里感受就是說,我有種感覺就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我覺得我自己很悲哀,(插)到立法局去討論的時候,沒有人邀請我去,我自己去了,去了以后你知道發生什么現象,幾十個律師坐在那邊,那么我搶到第一個發言,我第一個發言說我就問在座的我說請問你們代表哪一個單位,每個都講說代表哪個單位,代表哪個單位,我說我請問大家一下,這個證券交易法的制定目的是做什么,這個主席馬上說是保護中小股民,講一些大話,那我說好那么今天中小股民的代表在哪里,沒有的,有七個官員是政府官員,四個證監會三個是財經事務局的,跟幾十個律師坐在場,我說這個就是一種腐敗,什么腐敗呢,中小股民的命運就是被這些官跟這些商所操縱的。
2000年底,郎咸平以“民間良心”身份切入內地證券市場,提出:“應當審慎地提出一個‘新監管’思維,考慮如何在大陸法系架構下,盡快融入‘辯方舉證’和‘集體訴訟’這兩項保護小股東的規則!狈e極為國內廣大中小投資者尋求維護自身權利的武器,內地的中小股民親切的稱他為“郎監管”。
楊:那你從前就讀與美國著名的商學院,沃頓商學院,你當時為什么不選擇留在美國
郎:我已經在美國很多年了,我在美國很多的學校教過書,我在留校過一年,州的大學,紐約大學,芝加哥大學,世界銀行我都在那邊呆過。
楊:后來還是回到
郎:還是回來,沒什么意思,你到了快40歲的時候,你發現沒有什么成就感了,因為在那邊太專業,
楊:想尋求成就感,所以回到香港
郎:對,太專業,就是你當教授的話就做兩件事情,教書做研究,其它什么都不要動了,你發現你對這個社會你沒有什么貢獻,有的時候常常看到電視,看到播出中國,當時心里面覺得有點酸酸的感覺,所以一有機會的話你會想到回來這里/,這個祖國的百姓他愿意聽他愿意學習,它這個追求卓越的心是我認為我留在中國,花這么多時間留在中國國內最大的動機,真是的,我不知道我講的話能不能夠
楊:最欣慰的
郎:真的是,這個追求卓越真的是讓我非常的感慨,真的非常感慨!
正是這種對祖國和人民飽含深情的熱愛,讓郎咸平讓擁有了仗義執言的勇氣,而正是這種勇氣讓他在中國金融界擁有了很高的話語權。我們常說文如其人,其實一個企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都是它決策者、執行者的人格魅力。而在這其中,又以葉鶯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
最大膽表白的華裔高管——葉鶯
7年前,葉鶯是美國外交界級別最高的亞裔女性。1997年她加盟柯達,現任該公司全球副總裁,成為世界500強企業中第一位華裔女性高管。當柯達與中國政府持續了3年的談判陷入僵局時,葉鶯出現在談判桌前,一年后,“98協議”達成,空前的、與國內感光行業全面合資的“柯達模式”轟動一時;2003年10月29日,柯達與樂凱在進行了長達5年的戀愛長跑之后終于走到了一起,葉鶯用她的睿智和激情,讓人們感受到了她的魅力。
寧:您當年為什么能夠放下外交官的身份進入到企業,然后就是在談判最緊張的時候,您參加了這個談判,是什么使您放下了這個外交官的身份?
葉:有很多的因素。/從私人上來講,/我非常非常愛慕、崇拜柯達公司的創始人喬治·伊士曼,我相信你也聽過很多人說過……
寧:如果您早生一百年的話,您就去追求他。
葉:對的,現在我有一個新的說法。有人說為什么喬治·伊士曼終生未娶,我說因為那個時候葉鶯還沒有誕生。
寧:這個說法更好,我覺得更好。
葉鶯的大膽表白讓我們感受到了她的自信和人格魅力,而這一點,正是6年前“98協議”能夠得以簽署,柯達在與富士之爭中搶得先機的關鍵所在。當談判處于焦灼狀態時,葉鶯以她的坦率贏得了對方的信任。她傳達了是中國政府對于鼓勵柯達進軍中國,這樣一個大的投資的一種堅定的一種立場,同時使中國企業的一方了解了柯達的誠意與實力。至今,柯達一直與合作伙伴互相支持,共同發展!ā
葉鶯和郎咸平的經歷,讓人們看到了大膽表白的魅力,這種勇氣在創業階段尤為重要。不過俗話說,創業難,守業更難,能否擁有堅定不變的信念,并適度創新,則是當前眾多企業所面臨的共同課題。
最具鄉土氣息的資本大鱷——劉永好
和許多民營企業家一樣,劉永好也有著白手起家的傳奇故事。他出生在四川新津,小時候家里很窮,20歲以前沒穿過鞋。1982年,他與三個哥哥一起到農村養鵪鶉,6年時間積累了1000萬,此后,兄弟四人創立了中國最大的本土飼料企業集團——希望集團。1996年,四兄弟分開發展,劉永好組建新希望集團,1998年,新希望上市,劉永好從此開始了多元化投資之旅,時至今日產業延伸至地產、金融、化工、乳制品、商貿物流、燃氣等諸多領域,但是最讓他難以割舍的情懷仍然是他的起家行當——農業。
劉:我們最早養鵪鶉,然后養雞,然后養豬,然后又養牛,就越養越大,有人說是不是今年你要養大象了呢?我說當科技發達的時候,當大象成為一種我們養殖的主要品種以后,也不排除,但是現在我沒看見這樣的機會。
任:我注意到,剛才您談到能夠讓周邊的農民通過您的產業的投資致富的時候,我覺得您好像特別投入,是不是農民這種情結在您的身上一直是存在著呢?
劉:我出生在西部,西部相對窮一些,國家西部大開發這種政策推動以后,西部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跟東部、跟沿海比仍然有相當的差異。所以說,我希望我的家鄉能夠發展,我也希望我們國家能夠發展。那么當然,社會的細胞是由每一個人構成的,而在西部的這些農民朋友更值得我們關注,所以說我們多花一些精力在西部、在農村,多做一些對他們有益的事,那么是對社會的一個貢獻,同時也是自己的感情的一種寄托。
劉永好是從鄉村走出的資本大鱷,他了解中國農民的需求,也更關心中國農牧業的發展。最近,新希望集團大舉進軍乳業,收購四川華西、云南蝶泉等11家乳業企業,并在云南大理的洱源縣建立奶牛飼養基地。如今,當地流傳著“今天一頭牛,明天一棟樓”的民諺,在云南的很多農民眼里,劉永好是能夠給他們財富的使者。日前劉永好坦言,農業將永遠是新希望集團的主業。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里,劉永好的執著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
最具廣告收益的豆漿大王——林秉生
雖然身為永和豆漿國際連鎖集團董事長,可林炳生卻坦言做豆漿他還是半路出家。1985年,從空軍退役后的林炳生一直做中介服務,但是不久之后,他轉身賣起了豆漿油條,并將自己的全部家當換成一記商標,正式開始按現代連鎖配送方式經營豆漿等中式快餐。小小豆漿竟然花費巨資注冊商標引來諸多不解的目光。而這對于林炳生自己來說,無疑是又一次空中跳傘。然而時至今日,歷經18年打拼,“永和豆漿”已經成長為中式快餐業的強勢品牌,林炳生的這一次跳傘又安全著陸了。在2003年走進《第一訪談》的40-多位嘉賓中,林炳生是人氣最旺的,不斷有觀眾打來電話,咨詢加盟事宜。這種轟動效應的產生,得益于林炳生的推廣意識。在他眼中,豆漿是一種文化,而油條則更像是一件作品。
林:我想這就是說我們在前處理它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們在油條前處理,面粉和面這一個過程中是我們中途里面做好的,那做好的我們配送到我們的加盟店,我們每天配送到我們的各個店,那各個店我們有一個標準作業流程,也就是說一根油條它多少的重量,
寧:那您能不能告訴我們永和豆漿的油條和豆漿究竟有什么不同
林:那我想很多消費者有時候他覺得說奇怪,他們店怎么都比人家貴,油條兩塊錢,豆漿兩塊錢,可外邊路邊攤買的只要五毛錢就有了,但是他們不了解,像我們的油,我們是用兩百根油條我們油就換掉了,就不用了/它的成形標準是如何,那它油度要幾度,它要轉翻多久,讓它變成我們看到的這個標準的油條,我想我們每個門店都有作業標準的流程,讓它來了解。
寧:從當初的創立品牌然后現在到成功,未來您希望永和豆漿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
林:目前我們所出的一個口號就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永和豆漿。(注:這一句是從臺商進入大陸市場有沒有信心那個問題中轉移過來的。)我想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我們大家都一直西式快餐侵蝕我們中國人的心,那我想未來我們中式快餐也要走向世界的舞臺,能夠邁向國際,這是我們深深期許的,所以在這個階段里面我們就在我們的人員團隊里面,我們我們實力,好好培養優秀的人才,那只有扎根扎好,那我們未來朝國際發展我想才更不可限量,所以我們有一個使命感,中國風臺灣味,兩岸情,永和豆漿早點喝到晚點喝,然后讓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都能喝到永和豆漿。
林炳生將一個“情”字,融進了在中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豆漿文化”,為這種古老的食品加上了時代的注腳。在商業氣息無處不在的今天,這種對文化的執著讓人耳目一新,倍感親切。在2003年,一位從事房地產開發的女性就讓我們領略到了商業開發與藝術相結合的巨大魅力。
最具藝術氣質的商業女性——張欣
Soho中國總裁張欣,從香港流水線上的打工妹,到劍橋學子,再到華爾街的一名分析師,在與潘石屹結合之前,她從未涉及房地產開發。然而國際化的背景卻給了她開放而敏銳的思維,當SOHO現代城工程過半,張欣已經形成了自己對于建筑的理解,那就是:建筑應當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正是這一理念,貫穿了日后SOHO街的整體設計。
張欣真正從幕后走上臺前,準確地說,是源于去年在威尼斯的獲獎。2002年9月,張欣以發展商的身份,攜“長城腳下的公社”獲得了第八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建筑藝術推動大獎”。對于這片坐落于長城腳下的建筑群,業界一句精辟的評語是:商業沒有童話,但這是一個童話;建筑羞于炫技,但這的確是一次炫技。
張:我們其實所有的這個經營后面都離不開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建筑藝術商業是一定要結合的/,我覺得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對建筑藝術感興趣像中國這樣,原因是現在中國在蓋房子,原因是每個人都在買房子,我買一個新的房子的時候人家說這個建筑怎么怎么好,我才關心這個建筑,否則跟我有什么關系呢你說的建筑藝術,所以這個前提是因為你在銷售,前提是因為這是一個商業化的行為,所以你才能把這種藝術這些東西帶到一個社會的層次上來讓大家去欣賞,否則就變成了一兩個藝術館的館長,自己選幾個像樣的東西搞一個展覽,自己我欣賞一番,這個就太小圈子了,而且社會效益就很低。
楊:那獲這個獎它在業內是代表一個什么樣的一個地位
張:其實威尼斯雙年展是一個非常建筑藝術的一個展/我是在當天去參加頒獎的船上,因為威尼斯都不是路都坐船嘛,坐船上打電話來說策展人要跟你講話,我當時就有點預感,這肯定有問題了,什么事,這個秘書就跟我說策展人找你很久一直沒找著您,現在找著您了,策展人就跟我講說恭喜你,今年的大會評委決定把這個特殊獎頒給了你,我還不明白,我當時還不太明白是什么東西,我說特殊獎是個什么意思,(重復)第一特殊獎是一年頒一次,給當年特別有特殊性的人,第二個就是說我們這個獎也從來沒有頒給一個不是建筑師的人,所以這很特別,他說作為一個,就是一個建筑藝術的推動人,這么樣一個角度發的獎,我當時非常非常激動,趕快打電話給我們所有的同事我們得大獎了,你們都趕快來啊,
結束語(芷寧出鏡):
張欣的喜悅是發自內心的,像每一個在2003年里獲得收獲的人一樣,這些成功源自于他們的夢想與激情,以及他們執著的行動和堅定的信念。不管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正是由于這種追求卓越的精神,我們的2003才變得如此精彩。帶著昨天的勇氣與激情,憧憬著未來的前景與機遇,我們走進了2004。WTO帶來的深入開放,東北振興掀起的增長熱潮都為企業搭建了更加廣闊的平臺。我們期盼在新的一年里,會有更多的創業者活躍在中國的經濟舞臺上,我們的企業領軍會更加銳意進取,中國的企業也將在世界上擁有更為響亮的聲音。2004,讓我們共同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