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中央一號文件再次鎖定三農問題 > 正文${相關媒體徽標}
 

推進結構調整拓寬增收渠道做好扶貧開發確保政策落實 “一號文件”給九億農民帶來什么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2月08日 22:20 中華工商時報

  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國務院就農民增收發出了“一號文件”,其中直接帶有資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當大的比例。這份被人們稱為“高含金量”的文件,將著力點放在增加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上,抓住了多年來農民收入最難提高的部分。這無疑是黨中央、國務院送給9億農民的一份溫暖而厚重的新年大禮。

  關注“三農”

  對億萬農民而言,“一號文件”是一份親切的文件,有著特殊意義。

  1982年1月1日,黨中央發出了第一個“一號文件”,肯定了“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制,為“雙包”制正了名,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開辟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新局面。中國農村從此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

  此后,中央又連續發了4個“一號文件”:1983年,“一號文件”指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1984年,“一號文件”強調繼續穩定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延長土地承包期,使農民吃上“長效定心丸”;1985年,“一號文件”取消30年來農副產品統購派購的制度,對糧、棉等少數重要產品采取國家計劃合同收購的新政策;1986年,針對懷疑否定農村改革的種種傾向,“一號文件”肯定了必須貫徹執行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

  5個“一號文件”,反映了廣大農民的厚望和心聲,記載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歷史進程和前進步伐。幾千年溫飽不保的中國農民,在歷史的瞬間,越過了貧困,從溫飽線上逐步向小康邁進。

  然而,在新的歷史時期,“三農”問題再次面臨一個新關口,與農村經濟相伴隨的是越來越突出的矛盾:農業發展缺乏動力,農村發展缺乏亮點,農民增收缺乏支撐。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農民收入增長放緩后,1997年以來,農民收入已連續7年低速增長,不及城鎮居民收入增量的1/5。糧食主產區和多數農戶收入持續徘徊甚至減收,谷賤嚴重挫傷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影響糧食的供給,農民增收進入最嚴峻的時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由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1.8:1左右,擴大到3.1:1。

  權威人士指出,當前我國農產品市場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超過三分之一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農民近一半的收入來自非農產業,城鄉發展的互動性、互補性越來越強,與世界農業的關聯程度日益明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內涵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新“重農”思想

  農民增收困難,既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性矛盾的現實反映,也是國民經濟發展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集中體現。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說,“一號文件”明確要求,集中力量把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主要用在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身上,一是農民增收難已持續了幾年,二是我國糧食產量持續減產,要保障糧食的穩定供給,就要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讓他有錢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還直接制約農村的購買力,抑制國內市場的擴大和內需的啟動。

  文件重點解決農民增收,給農民平等的權利,給農村優先的地位,給農業更多的反哺,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新“重農”思想。

  既重“民力”,又重“民利”。中央黨校“三農”問題研究中心秘書長曾業松說,中國幾千年都以農為本,但歷史上的“重農”,以重稅為前提,重的是農民的生產力,而不完全是農民的利益。這種以奪農政策相伴隨的重農,對農民不是福音。“一號文件”把增加農民收入的政策作為年度第一個文件,字里行間,讓人深深感受到黨和政府視“三農”為重中之重的拳拳之心,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中央文件中首次指出“進城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表述非常符合實際。特別強調要善待農民工,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充分體現了新一代領導集體的新“重農”思想。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構筑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韓俊認為,文件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納入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盤子”統籌考慮,既明確充分挖掘農業和農村內部增收潛力,同時在努力拓展農業和農村外部增收空間、統籌城鄉就業上下功夫。如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鼓勵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外資投入農業開發;深化為農民增收減負提供體制保障的四項改革。讓種糧農民有更多效益,使更多的農業人口轉移到城市,從事非農產業,形成一個城鄉統籌的格局。

  搬走“攔路虎”

  “農民不富,中國不富”。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事關全局,意義重大,既是當前的緊迫任務,又是今后的長遠目標。

  在不少專家看來,現階段是農業發展最困難的時期。由于長期受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體制的影響,存在“重城市輕農村”觀念;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從體制、政策等方面限制勞動力的流動和城鎮發展,導致失地農民、進城務工人員、農村貧困戶、城市貧民的困難問題,成為小康路上的“攔路虎”。

  “一號文件”,22條內容,觸及了諸多深層次問題。

  財政支農力度前所未有。降低農業稅稅率、取消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將新增財政支出向“三農”傾斜,傳遞出國家鼓勵農民種糧食的重要信號,在統一城鄉稅制的政策目標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突出重點,抓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多年來,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產量占全國的70%左右,抓住了主產區,就穩住了全局。今后,中央將啟動規模宏大的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對推廣良種給予補貼,對主產區農民購置大中型農機具給予補貼;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等。

  轉移的農民到哪里去?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壯大縣域經濟。鄉鎮企業發展到現在,已轉移了1.3億農村勞動力。文件強調要進一步發展鄉鎮企業。不論所有制,不論規模大小,只要企業符合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資源和安全生產的基本要求,就應該促其發展。

  加快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創新農村金融體制……這一項項含金量相當高的舉措,將再次激發農村改革的活力。

  如果說,20年前的“一號文件”,使凋敝的農村走向繁榮,那么,今天的“一號文件”,則是在全面分析了農業新階段的內涵和特征后,推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的又一次政策創新。它所蘊含的城鄉結合、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根本要求。

  春天孕育著希望,人們期待著,中國的農村改革再次迎來沉甸甸的豐收。鏈接

  新華社8日受權全文播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意見》指出,全黨必須從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高度,進一步增強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的緊迫感和主動性。

  《意見》共22條,分九部分,約9000字。包括:集中力量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產業,促進種糧農民增加收入;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增加外出務工收入;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搞活農產品流通;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深化農村改革,為農民增收減負提供體制保障;繼續做好扶貧開發工作,解決農村貧困人口和受災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加強黨對促進農民增收工作的領導,確保各項增收政策落到實處。

  《意見》指出,在黨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2003年各地區各部門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了解決“三農”問題的力度,抵御住了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的嚴重沖擊,克服了多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嚴重影響,實現了農業結構穩步調整,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村改革穩步推進,農民收入穩步增加,農村社會繼續保持穩定。同時,應當清醒地看到,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中還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突出的是農民增收困難。

  《意見》強調,農民收入長期上不去,不僅影響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響糧食生產和農產品供給;不僅制約農村經濟發展,而且制約整個國民經濟增長;不僅關系農村社會進步,而且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

  《意見》確定,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認真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業投入,強化對農業支持保護,力爭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盡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9B2)






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彩 信 專 題
新酷鈴選
最新最HOT鈴聲推薦
雙響炮
經典四格漫畫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更多彩信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