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已過,年味徹底散去,盤點一下春節文化市場,可以看到熱鬧的市場背后有冷有熱。
演出市場有忙有閑。誰都知道春節是一個最大的“黃金假日”,在聰明的商家眼里就是可以點石成金的商機。僅以北京為例,初步統計,北京春節期間的各類文藝演出多達264場,約有16萬人次走進劇場。據了解,春節期間,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李白》、《男人的自
白》等話劇紛紛上演,觀眾上座率達到95%,票房贏利200多萬元。而北京音樂廳和中山公園音樂堂更是賺得盆溢缽滿。北京演出市場的繁榮,與各種演出團體和演出公司的迅猛發展密切相關,這些社會力量辦起來的文藝團體和民營演出機構,推出了一系列成功的商業演出,贏得了觀眾,贏得了市場。但面對巨大的觀眾需求,有著巨大利潤的春節演出市場,中央直屬十大院團的演出卻寥寥無幾,僅有中國歌劇舞劇院的一臺管弦樂音樂會。據了解,除中國京劇院三團在外地演出外,其他院團大都放假休息。在這文化消費需求最旺盛的春節演出檔期,這些大院團卻過得這樣清閑,說起來不禁有點可惜。
電影市場有熱有冷。與往年賀歲片你追我趕的情形不同,今年春節期間的銀幕顯得有些冷清,真正有票房號召力的影片不多,而且還主要是進口大片在烘托市場。據北京新影聯發言人高軍介紹,今年春節長假北京地區電影總票房比去年低了10%。依靠進口大片《叢林奇兵》,北京新影聯公司共收入230萬元票房,占據了該公司春節總票房的76%。這也說明了國產影片票房的不盡如人意。
熒屏上冷熱參半。春節期間,耗力耗財的電視晚會普遍遭到觀眾的冷遇,相反,電視劇配餐滿足了觀眾的需要,北京電視臺每天四集的《天龍八部》獲得觀眾較好的評價,在北京地區的收視率居高不下;央視在一套、八套晚間時段同時推出《健康快車》和《炊事班故事(續)》,觀眾反響還不錯。除此之外,春節過文化年的氛圍越來越濃了,買書的人多了,到博物館、美術館看展覽的人多了,還有的人泡在圖書館。在北京,從大年初一到初六,去國家圖書館閱覽的人約有31000人。過文化年的觀念,顯然帶來了更多的文化消費的商機,但商家要想在春節文化市場撈上一把,還是要在內容上、形式上緊跟著人們的文化需求,否則就會錯過大好機會。文/本報記者 李紅光作者:李紅光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