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意見》框架下 貨幣政策如何調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2月07日 06:27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李揚 2004年春節的氣氛尚濃,國務院便頒發了《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份文獻,無疑給中國資本市場吹送了和煦的春風。 《意見》對于資本市場的地位、功能、發展的政策以及所需解決的主要問題的闡述, 作為一份指導性文獻,《意見》中多有令人擊節的表述。在我看來,其中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把發展資本市場提高到了“重要的戰略任務”的高度。 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的實質,就是要促成我國的金融結構從以銀行中介為主轉變為銀行中介和資本市場并重。從理論上說,中介融資和市場融資各自的優勢可以從應對風險的特征和信息處理的方式兩個角度來分析。在應對風險方面,以市場為基礎的金融體系存在讓投資者分擔投資風險的傾向。當然,它同時也會使投資者直接暴露在市場風險之下。而在以金融中介為基礎的金融體系下,由于金融機構可以通過跨期平滑來消除風險,因而能夠向投資者提供某種“保險”。但是,正是由于銀行“包攬”一切,風險都集中于銀行體系,從而對銀行的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在信息處理方面,市場融資所擅長的是收集和歸總分散的意見,它允許各種不同意見同時存在。因此,幾乎任何投資活動,都能在資本市場上找到相應的金融支持。通過銀行中介的融資則完全不同。由于銀行決策的要求是追求意見一致,所以,這種制度安排在本質上不可能支持那些存在不確定性的投資。金融中介在處理標準化信息方面固然具有規模優勢,但卻無法成功地處理不確定性、創新以及新思想,因此,以銀行中介為主的金融體系,本質上是難以對經濟結構劇烈變動以及高新科技產業化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的。 正由于兩種融資方式在處理信息和應對風險方面存在不同的比較優勢,才有了不同的融資方式與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相適合的問題,也才有了兩種融資方式必須相互配合的問題。 眾所周知,上個世紀末期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就已經轉變到技術創新之上,并因而客觀地要求不斷調整國民經濟結構。與之對應,我們的經濟活動包括融資活動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了。在這種條件下,發展以分散決策、投資者分擔風險為主要特征的市場融資體系便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任務。 在市場融資獲得較大發展的條件下,金融宏觀調控將面臨怎樣的變化呢?在中介融資和市場融資同時發展的條件下,貨幣當局將主要依賴何種工具來調控整個金融體系的運行,并在銀行融資和市場融資之間保持某種平衡?總體來說,如果我們把貨幣當局的調控手段歸納為“數量”手段和“價格”手段兩大類的話,那么,今后它將更多地依賴以利率為主的“價格”手段來施展其宏觀調控功能。 為什么這樣?因為在中介融資和市場融資同時發展的條件下,銀行中介和金融市場的界限將日益模糊;存款、貸款和各種證券化工具的界限將日益模糊;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界限將日益模糊;國際金融和國內金融的界限也將日益模糊。于是,我們固然仍可通過控制資金的流動,通過直接控制資金規模的擴張和資金進入的壁壘來進行調控,但更重要的,我們將依賴變動各種融資方式的收益率來調控資金流動的規模和過程,并通過它來影響資源的配置。因此,我們的貨幣政策就需要從主要依賴控制各種數量,比如信貸規模、貨幣供應量等,轉移到更多地依賴利率來進行調控的位置上。我們注意到,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貨幣當局已經注意到并積極嘗試運用各種利率手段來施行宏觀調控。我們相信,在資本市場大發展的條件下,通過“鼓勵合規資金入市”、“拓寬證券公司融資渠道”,通過“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品種創新機制”,我國金融調控機制也將進一步完善。 (作者為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 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