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管理辦法3月起實施
金融機構投資理財松綁
前天,中國銀監會頒發了今年第一號令——《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并規定于今年3月1日開始實施。業內人士指出,該《辦法》的出臺,不僅為金融機構
的投資理財業務松了綁,而且使這一高風險性業務的開展和監管有章可循。
利于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
金融衍生產品是從貨幣、外匯、股票、債券等傳統金融品中衍生出來的,包括遠期、期貨、掉期(互換)和期權在內的金融合約,既可以用于市場風險的規避,又可以作為直接投資品種。
據剛剛公布的《辦法》規定,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金融機構規避自有資產、負債的風險或獲利而進行的衍生產品交易,另一類是金融機構向客戶(包括金融機構)提供的衍生產品交易服務。
有業內人士指出,該《辦法》出臺后,原來在外匯業務領域實力較強的商業銀行以及外資銀行,短期內在開展一系列衍生產品業務上將有較大的優勢。但據預測,隨著該《辦法》的實施,將有更多的金融機構申請開辦該類業務。在有了統一準入門檻和操作辦法的規定下,各家金融機構將放開手腳,進行激烈的市場競爭,并設計出豐富的金融衍生產品,使自身能夠規避資產風險、增強獲利能力。
而對于國內居民來說,除現在已經接觸到的外匯期權、結構性存款等金融衍生品投資,一些原本境外才有或只能適用于企業的金融衍生品投資,在不久后也會出現在國內的居民個人投資領域。
監管難度系數加大
中國銀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就有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時談到,制定《辦法》的目的是針對衍生產品交易的高風險性,使得金融機構開辦衍生產品交易業務“有章可循”。
銀監會有關負責人解釋,有關監管要求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嚴格并統一限定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的市場準入資格和報批程序。金融機構開辦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的資格審定是控制交易風險的重要環節。《辦法》對申請開辦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的金融機構的“硬件”和“軟件”均作出了嚴格要求,“硬件”主要包括交易系統、場所和設施;“軟件”主要包括人員資格和制度建設。同時,《辦法》要求擬開辦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的金融機構必須通過一定的程序向監管部門申請報批。
二是要求金融機構建立完善的內控機制,提高風險管理能力。一般而言,控制衍生產品交易的風險應該從兩方面著手,一是金融機構自身建立完善的內控機制和風險管理體系,二是由監管部門實施外部監管。由于衍生產品業務操作復雜,資金流動隱蔽,因此,控制衍生產品交易風險的關鍵,在于金融機構自身建立完善的內控機制和風險管理體系!掇k法》改變了過去在控制金融機構業務風險方面主要采用限制準入、規定業務限額等簡單、靜態的管理方式,將監管思路轉移到要求商業銀行建立完善的內控機制和風險管理體系上來,建立完善的業務操作規程、風險管理體系以及報告和信息披露制度,從而將衍生產品業務的風險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內。
然而,有關商業銀行的外匯交易員不無擔憂地說,金融衍生產品的推出,如果單靠《辦法》規定要求還不夠,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市場畢竟是高風險領域,同時又是中外資銀行必爭的獲利性較高的品種,因此,在實際操作上,還有許多問題要面對,其監管難度系數也將隨之加大。本報記者 朱桂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