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報/宗寒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
2.WTO規則的落實。企業家關注中國各級政府部門將如何按照WTO規則完善中國的法規體系,希望在這一過程中防止產生新的地方保護主義,同時注意發揮行業組織在規范市場當
中的積極作用。
3.社會信用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信用問題日益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政府應大力促進社會信用信息的披露和流動,而通過產權制度的改善激發企業和個人建立良好信譽的積極性。建立和完善破壞制度,加大對破壞信用制度行為的懲罰力度。充分發揮中介機構的作用,推動社會整體信用水平的提高。
4.行政審批制度的簡化,希望在WTO背景下,進一步規范政府行為,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從制度上鏟除腐敗根源,創造更好的創業環境,以激發蘊藏于公民身上和家庭之中的企業家精神,推動市場經濟發展。
5.私有產權的法律保護。希望通過憲法確立法人及個人財產不可侵犯性原則,通過法律和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使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資產保護、融資等方面獲得與其他類型行業同等待遇,促進公平競爭。
6.國企領導人的激勵機制。通過逐步改革產權制度,降低國家持股比重,采取股權期權等國際通行的激勵手段,使國有企業領導人真正關心企業的長遠發展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明確企業家個人的知識產權,推動職業經理人市場的形成。
7.資本市場的發展與規范。希望通過有效的監管措施進一步規范資本市場,推出二板,增加企業融資渠道,充分發揮股票市場在企業兼并重組中的作用,同時為國有股減持找到有效可行的實施方案。
8.銀行業的改革與開放。在外國銀行逐步進入中國市場的過程中,銀行業應進一步向民營企業開放,在適當的時候成立更多的民間金融機構。在銀行業引入充分競爭,建立中國銀行的信貸文化。
9.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與人才的自由流動。希望以居住人口的管理替代傳統的戶籍管理制度,使得人才能夠更大范圍地實現自由流動。
10.稅率的調整。希望完善稅收征管體制,實事求是科學地計提所得稅,合理調整公司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進一步釋放生產力,促進效率的提升。
從兩組數據看我國的生產力
經濟總量有很大增長
前不久世界銀行出版了一年一度發布的《世界發展指標(2000)》,對世界上207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情況做了統計分析。這本長達380頁比長城磚還重的“大部頭”,頁頁都是密密麻麻的數字,讓人看得頭昏眼花,腦袋直疼。翻到“經濟規模”一欄,突然跳出中國經濟總量,不禁令人為之一振。
書中說,1998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9236億美元,占世界第7位;1965年~1998年中國工業增加值年平均增長10.9%,服務業年平均增長9.3%,是全世界最高的。這些數字我國統計部門早已公布過,并不新鮮。事實上,2001年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達萬億美元,超過了意大利而居世界第6位。這是眾所周知的。
引人注目的是書中還用購買力平價法對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做了計算,計算的結果出人意料:1998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3.77萬億美元。按照這個數字,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已經相當于美國的近一半了(47.8%。美國為7.94萬億美元),要比日本高26.7%,比德國高1倍,比法國高兩倍,比英國高2.1倍,比意大利高2.2倍。照這個算法,1998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已占世界第2位!
對于購買力平價法,人們歷來的看法不一。這種計算方法是西方學者為了彌補外匯匯率法(匯率是一種貨幣以另一種貨幣來計量的價格。通常用購買一個單位的外國貨幣需要多少本國貨幣來確定匯率)的缺陷,在上個世紀20年代設計出來的。其優點是不僅考慮匯率,而且考慮價格因素,它在各國100多種日用品價格的基礎上,計算各國貨幣的實際購買力,再以換算成“等同于美元在美國的購買力”的國際美元來計算各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因而從理論上說更具有可比性。但是,由于各國的生產力結構不同,人們的消費構成不同,所選的100多種商品不一定具有代表性,確定的價格也不一定準確,因而有很大局限性。考慮到實際消費構成,匯率變化等因素,用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的我國國民生產總值顯然夸大了。所以,對它不必過分相信,否則是會上當的。
但不論如何,它向我們傳達了一個信息:中國的經濟總量不同以往了。
大家都知道,1949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僅有358億元(約折合98.1億美元),50多年來,我國國民生產總值按現價算增長了56倍,按可比價增長了30多倍,而建國以來我國人口增長了1倍多,經濟總量的增長比人口的增長高得多。這是我國國力提高的主要表現和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的根本原因。
經濟總量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最重要表現。當代世界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經濟實力和經濟總量的競爭。一切都要靠實力來說話。經濟總量上去,技術才能上去,教育、國防、外交才能上去,人民生活才能上去。經濟總量上不去,一切都談不到。經濟總量提高,確立了我國的大國地位,奠定了我國前進的基礎,也預示我國更加美好壯麗的未來。
這個數字表明,我國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和堅持改革開放是完全正確的。我們不僅找到并確立了一條成熟的比較符合中國實際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而且積累了一整套比較成熟和符合中國實際的治國、治政、建設和發展的具體政策和方法。它使億萬群眾的力量凝聚成為沿著一個偉大目標發展的巨大整體力量,使長期被束縛的、蘊藏在人民中的愿望、理想、創造力和積極性噴發出來,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這是我國經濟總量增長的源泉。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是我國經濟發展最為旺盛的時期。這期間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由改革開放前26年平均每年的6.7%,提高到9.6%;糧食產量由1978年的3億多噸,提高到現在的5億噸;一二十種主要工農業產品都上升到世界第一位。從中可以看出,確立一條正確的路線方針和堅持改革開放是多么重要,堅持鄧小平理論和堅持“三個代表”思想是多么重要。
經濟總量有累計作用。成熟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會隨著實踐的深入而更加成熟。這都意味著生產力和經濟總量的更快增長。雖然我們不贊成用購買力平價法把我國經濟總量人為拔高,虛旺地把我國提升為世界第二位,但我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是實實在在的,進一步提高也是必然的。
相對經濟量不容樂觀
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力水平,不能只看經濟總量,還要看相對量,看有關指標的對比。《世界發展指標(2000)》中也列出這方面的一些數據。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總量不小,增長很快,但按人口平均仍低,為750美元,世界第145位(數據詳見表一)。
我國的國土面積比日本大24.4倍,但是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比我國高3.4倍。按單位國土面積計算,日本每平方公里平均產值是1081.7萬美元,我國是9.62萬美元,日本是我國的111.4倍。換句話說,我國的單位國土面積的產值不及日本的1%(數據詳見表二)。
由于國民生產總值總量的基數、按人口平均計算以及按國土面積平均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不同,我國與其他國家國民生產總值每增長1%的含量也有很大差別。比如,按1998年的國民生產總值計算,美國每增長1%等于增長790億美元;日本增長1%等于增長408.9億美元;我國增長1%僅增長92.6億美元。也就是說,大約我國增長8%才相當于美國增長1%。按人口計算和按國土面積計算的增長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從這里可以看出我國與這些國家的實際差距,也可以看出我國加速發展的緊迫性。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西方經濟發達國家低有兩層含義:一是人均社會生產的物質產品和社會財富少,勞動生產率低;二是人均占有及能夠用于擴大再生產和消費的物質產品少。這是我國人民生活總水平還低,仍然存在一部分貧困人口的根本原因。只有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我們才能真正的富強起來。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只有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才能做到。
單位面積國民生產總值低也有兩層含義:一是全國綜合生產力水平低,經濟結構和整體素質有欠缺,能夠生產高附加值的現代化產業和科學技術水平不如人家;二是從地域上看經濟發達地區少,欠發達地區占比重大,尚有大片國土處于欠開發狀態。即使是發達地區的經濟水平也還不如人家。
人均產值低,表現出了差距,同時也表現出了我們的巨大的發展潛力、發展方向和發展方法。
社會財富是人創造出來的。我國人均產值低有歷史原因:一是過去底子太薄。建國初期(1949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2800多億美元,我國只有358億元人民幣。以當時的匯率計算,我國只有它的3%多一點。美國當時已積累固定資產9000億美元,光海外直接投資就達117億美元,而我國的固定資產只約有100億美元,美國是我們的90倍~100倍。二是人口多。我國有12億多人口,美國只有2.7億,我國比它多3.6倍。我國人口比其他發達國家更是多得多。這些都是歷史形成的。
經濟發展任重道遠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改變了歷史,改變了中國一窮二白的面貌,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119元,增長到1997年的6079元,年平均增長9.1%,增速遠高于西方所有發達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發揮群眾智慧,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我國人均產值從而經濟總量定會更快增長。人均產值增長也意味按國土面積計算的產值增長。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W.弗格爾前年來華講學時曾經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狀況與美國做了對比。他認為,中國目前的人均實際收入處于美國1897年的水平,農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重處于美國1880年的水平,城鄉比重處于美國1890年的水平。中國只是某些人文指標與美國比較接近:小學生占人口比重相當于美國1950年的水平,中學生比重相當于美國20世紀70年代的水平,人口預期壽命相當于美國1996年的水平。這些說法與實際情況大體接近。這些情況表明,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發展中國家。這說明我們發展建設的任務任重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