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基(四通集團董事長)
中國企業要特別強調學習
過去近20年中,四通雖然有技術,有市場需求,但還是不能成功,這是因為作為一個企業,四通缺少一些重要的素質,尤其是投資決策、管理系統方面,這是非常沉痛的教訓。
所以中國企業在管理方面需要研究、需要深入解剖、需要認真反省的東西太多太多。現在對中國企業現在而言,特別要強調學習,要學習企業制度,也要學習解剖我們自己。
張宏偉(東方集團董事長)
主導中國經濟的應該是中國企業
發達國家的經濟,都以本國企業為主體,無論美、日、歐洲。中國這個市場的經濟主體到底是誰?主導中國經濟的應該是中國企業。今天講全球化,全球化的核心是什么?我覺得核心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跨國公司為主要推動力。既然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跨國公司為主要推動力,中國一定意義上的跨國公司現在有沒有?有多少?什么時間能達到什么規模?全社會如果形成共識,能夠營造這樣的環境和土壤,使中國的企業和中國的企業家健康地成長,用很短的時間培養具有一定規模和數量,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我想無論對政府還是社會,沒有一項工作比這個工作更重要。
劉永好(希望集團董事長)
做企業的加、減、乘、除
做企業,我體會就是要學好加減乘除。加就是努力學習一切有利企業和社會發展的東西,現代企業意識、法制、信譽等,并自覺地去實施。減就是減去自己不良的意識和行為,減去很多職務,我現在要學會把總經理給減掉,只當董事長,只當決策者。乘法是說從腳踏實地做產品、做品牌,到進入資本運作。我以前說過做產品很累。一個鵪鶉蛋賺一分錢,守了半天才下來,一分一分的掙,真難。后來做品牌,一毛一毛的掙,快一些。但當我們把產品經營、品牌經營跟資本經營三者結合在一塊的時候,企業才能快速發展。除就是要除去自己純家族管理的弊端。董事長、老板一手遮天,總想這個企業是我的,這個要除去,要向現代企業人邁進。
劉二飛(美林亞洲主席)
中國企業家的幾個重要誤區
資本運作。經常聽一些國內企業家講,我公司達到一定的規模了,什么什么方面是老大了,我要搞資本運作了。企業搞得不行,資本運作還是等于零,零乘以零還是零。不好的企業不會通過資本運作就會變成好的企業。不好的企業是可以通過經營上的改革、通過商業模式的改造變成好企業,除非你的企業不好是因為債務多。中國企業現在經常愛講資本運作,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多元化經營。很多企業現在沒有主業。一定要有主業。先進的企業家,像王石,都在講核心競爭力的問題。資金市場不喜歡你今天把飼料做好了,明天就去做地產,這個是不好的。
加入500強。這也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中國把國企放在一塊,成立一個公司,世界第一強,500強之首,但是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加入世界500強不是目標,目標就是把我們的企業做好。
國際化。我聽到張瑞敏講,還有長城的老總都在講,一到一定規模就會走出國門。我給大家一個建議,中國的企業最好不要出國。中國的優勢,就是自己的市場很大,家電,還有很多行業,能夠統一中國的人,就能統一世界。大家不要著急出國,中國的市場站住了,500強不是目標,50強都拿到了。我覺得任何一個CEO能把中國變成三兩家瓜分市場的天下,肯定就能進入世界50強。
黃宏生(創維集團總裁)
2002年寄語
2001年,我曾被《中國企業家》雜志評論為“最值得同情的企業家”,進入2002年,很多觀念都發生了轉變。這些轉變是細微的,當然也是有爭議的,與大家分享。
第一,和氣生財取代你死我活的斗爭。
第二,以人為本取代金錢萬能。
第三,誠信乃成功的第一要素,取代所謂的驚人膽魄、驚人才能。
第四,誰動了我的奶酪,取代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第五,大公司規模小公司管理,即現金、顧客、周轉,取代大而全、大而威。
第六,把產品做好,取代宏偉大計。
第七,放眼世界,全球化經營取代內部相互殘殺。
第八,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取代學而優則仕。
第九,團隊、放權、監督、制約,取代職業經理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第十,嫁給有錢人,取代愛情至上。
郭凡生(慧聰集團董事長)
怎么做CEO跟偏好有關
有人講中國沒有CEO,我覺得不對。在國外,因為美國的股份充分分散,CEO能定董事會一半的事,他又是管理者。在中國大量的民營企業都是董事長兼總經理。所以我們一定是CEO,是標準的CEO。但是我們面臨什么呢?我們是董事長,代表資本,同時我們又是總經理,又代表管理層。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我們面臨著兩個方向。比如慧聰,我已經融了一千多萬美元,我準備成為一個上市公司,我選擇董事長的位置,還是選擇總裁的位置?如果我選擇董事長的位置,我就要善待職工,如果我要選擇總裁的位置,我就得跟董事會講,你們應該把知識的價值評估得更高一些。我想我們都在走這一條路,有各種各樣的形式,最終的結果,我們每個人的選擇跟自己的偏好有關系。
丁健(亞信CEO)
中國缺好的企業制度而不是優秀的人
我相信,當很多中國的公司能夠建立起一個非常好的規則,或者說在一個合理的制度下運行的話,其實我們并不需要什么難得的天才,就憑一個普通的企業家和一個優秀的團隊,憑著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我們完全能夠建設起中國一流的國際化的大企業。
王石(萬科集團董事長)
為什么一定是做大?
一個主持人對一些企業家提問,說“未來5年或者10年內你對你的企業的期望是什么”,他們幾乎都回答說我希望加入世界500強。我當時在下面聽著,手心都冒汗。我想說,這5位表達的當然是對市場的一種目標,可能這些企業在未來很長時間里規模和500強都無法相提并論,但是,他們都把這個500強當成目標,甚至是要做中國第一大,中國第二大。我覺得這個情結,好像是中國做企業的人的一種情結,包括國企和民企。這個到底是為什么?我覺得說不清楚。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國,但要知道,我們在工業方面、在市場方面,確實是乏善可陳。
陳東升(泰康人壽保險公司CEO)
中國企業家一定要有一個做大的情結
回顧以往,我們與世界的融合大體都是被迫的,只有這次,中國自我開放地融入世界,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大家一定不要用黑布蒙著自己的眼睛,我們今天擁有的10000億美元的國民所得,實際上是在新的技術革命浪潮中,在新一輪世界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大潮中,沒有錯失機會,分了一杯羹,僅此而已。我們今天實際上還是跨國公司和港臺資本的生產加工基地,一個大加工廠。
多年前我發現一個有趣現象,擁有世界500強公司的多少和一國經濟的世界排序恰好完全吻合,美國第一,日本第二,其次德國、英國、法國。這件事對我刺激很大。中國要立足世界,核心在于是否擁有500強,所以在座各位都要有一個“做大”的情結。只有中國哪一天在世界500強俱樂部里有重要席位的時候,才是一個強大中國存在的時候。
張醒生(愛立信中國公司總裁)
未來三五年中國市場的三種融合趨勢
第一,未來三到五年中,中國會出現“合變獨”,也就是大批的合資企業將由于加入WT0之后,轉變它的形態,變成獨資企業。第二,我認為是公變民。國有獨資的壟斷企業,通過上市、轉制,政府控制退出,變成了公眾公司。對應的變化就是私變公。家族企業經過改制上市,引入更多的投資人也變成了公眾公司。第三,洋變土。愛立信就是典型的洋企業變成中國本土的企業。
事實上,這就是融合。融合的過程必將給中國企業家帶來巨大的機會。
(以上內容為本刊記者根據大會錄音整理,均未經本人審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