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1月31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隨后就有了兩種相反的聲音:那些關心資本市場改革和發展的學者們歡呼《意見》反映了政府高層對資本市場的空前重視,其中重視資本回報、鼓勵合規資金入市、解決非流通股份流通問題等新說法將“激發投資者的熱情”;而那些被長期套牢的股民們則把《意見》嘲為空洞的原則,頂多是長期利好,但“遠水不解近渴”。
從資本市場發展的角度看,《意見》的積極意義甚大,但值得商榷之處亦不少。
首先,自1992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證券市場宏觀管理的通知》以來,政府數次有關股市政策的出臺,太過注重股市本身的冷與熱,或救市或打壓,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這次《意見》出臺,則完全著眼于我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發展的宏觀整體把握,有明顯的“規則”取向,是未來資本市場的藍圖或素描,雖然許多政策措施有待于進一步的細化和充實。
其次,《意見》反映出政府決策的逐步成熟。十六大以來,雖然黨的文件多次提到資本市場,但是應該說,無論是政府還是人大,面對著人們對股市長期的和普遍的不信任,基本上是回避;而這次《意見》則吸納了社會各方面提出的好建議,政府決策不再閉門造車。
再次,九條意見的排序以及每條意見下各舉措的先后順序頗含循序漸進之意。先講重大意義和指導思想,接著分列目前要著手的幾項措施,次講資本市場體系、上市公司規范和中介服務發展,此后再把“監管”置于第七條。這與從前政府強調的“監管、監管還是監管”顯有不同。因為監管只有在資本市場各參與主體充分發展和自覺規范的前提下才能有正面的效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這是第一次在國務院的文件里提出要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第一次把解決資本市場的難題置于履行我國加入WTO承諾的高度。須知,到2006年我國開放金融服務的過渡期限就要結束,屆時我國資本市場將按照國際規則運作,實行國民待遇。在履行WTO承諾的國際壓力下,股份全流通、規范上市公司等等就成了必須解決的內部問題。
《意見》對于“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理解有待商榷。分析第四條意見“健全資本市場體系,豐富證券投資品種”,文件似乎把“多層次”等同于“多品種”,即資本市場若有股票、債券、期貨及衍生產品等投資品種,就是“多層次”了;或者,資本市場若有了主板市場(上海與深圳)和創業板市場(深圳),就是“多層次”了。
要達至“建立有利于各類企業籌集資金、滿足多種投資需求和富有效率的資本市場體系”目標,我們就必須建立不同層次、不同規模、不同區域的股票、股權、債權等資本產權品種的交易市場,而不能繼續維持滬深兩市的主板或創業板市場的壟斷局面,更不能人為地劃分哪些市場為“國企脫困”服務、哪些市場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多層次資本市場”要求投資品種的交易可以是不同層次或不同地域的,對它的監管也是多種形式的,這其實正是資本市場從小“長”大的歷史規律和國際經驗。
許多人認為國務院文件強調“重視資本市場的資本回報”、“鼓勵合規資金入市”、“切實保護投資者特別是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都是很新的說法,但同時要注意另外一種傾向,它容易讓股民誤解政府要救市、要“激發投資者的熱情”。政府最重要的職責是確立資本市場“公開、公平、公正”和“法制、監管、自律、規范”的體制環境。投資者天生地重視自己的投資回報,有了良性的體制環境(包括對投資者的司法救濟措施),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自然得到保護。至于“鼓勵”之說更要不得,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目標下,政府根本就不應該“鼓勵”入市,而且這種說法易使這份講規則的文件陷入解釋“合規違規”資金等臨時說法的泥潭。
《意見》強調了我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和履行WTO承諾,確立了資本市場發展的整體框架和規則,并把解決全流通、創業板等難題提上了議事日程。原則已經確立,接下來的就是制訂操作方案。在管理層、市場主體、社會監督、新聞媒體和學界智識的共同參與下,我國的資本市場定能獲得長期穩定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