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由交易所發布的、主要用于表征市場整體走勢的指數分為綜合指數和成份指數兩類。成份股指數因為對備選樣本股設定了考察期條件且每年定期對指數樣本股進行調整,有效避免了新股即刻納入指數計算情況的出現,在這一層面確保了指數表征市場實際動向的有效性。目前市場上的成份股指數中,滬市方面,上證30指數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上證180;而深市則發布了深證100指數。但深證100和上證180由于發布時間不長,尚存在存續時間短、歷史延續性和可比性弱的缺陷。從這些方面進行比較可以發現,深成指同時具備了歷史可比性強和準確表征市場波動趨勢的優勢。
深成指在涵蓋了一定市場容量的前提下,因其以流通股本加權,且成份股數量相對較少,所以該指數在準確體現市場走勢的同時,對大勢潛伏的波動因素感覺更為敏銳,能更快捷地通過指數點位的變化反映市場的新動向。對95年以來中國股市的兩次大調整以及最近一次大調整中的三輪下跌情況中,深成指和上證指數的走勢圖及相關數據進行比較的結果發現,無論是歷史上的大調整還是階段性的回調過程中,上證綜指一般都不早于深成指發生變化,且轉折時點的啟動速度較深成指略慢。
數年來,深成指不僅成功地模擬了中國證券市場的走勢,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與宏觀經濟面的變化相互印證和影響。1996年初,深成指開始緩慢啟動,國內經濟也在歷經了93年開始的過熱后進入軟著陸階段,宏觀經濟基本面開始向好,此后深成指經過一年多的攀升,沖至歷史高位6103.62點。97年5月,深成指走勢陡轉,10月東南亞金融危機出現,我國經濟受此影響開始走軟,1998年隨著經濟增長的下降,零售物價和消費物價開始出現負增長,發生了通貨緊縮,政府為刺激經濟復蘇,開始實行擴張政策,但是經濟一直到1999年底才在低谷止穩,2000年經濟整體好轉。在此期間,深成指展開了為期兩年的深度調整。99年中期開始先于宏觀經濟變化進入上漲階段。
2001年經濟增長逐季呈下降趨勢,由中期開始,深成指即進入下跌通道。2003年,宏觀面數據不斷唱好,深成指也開始有所表現,逐步脫離下行通道,最終在CEPA啟動的刺激下突破了底部盤整格局。
深成指能夠較好地體現出宏觀經濟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通過對成份股選擇原則的確定,挑選出兼顧傳統基礎行業和新興潛力行業代表性的大盤藍籌股集合,因而既確保了指數與國民經濟的關聯度,又擁有了一定的超前性,提示宏觀經濟可能發生的轉變,并且為深成指的后續發展提供了保障。通過對深成指行業構成與兩市A股上市公司行業構成的比較可以發現,相比整體市場,深成指成份股分布在采掘業、金屬非金屬、水電煤的生產供應、交通運輸倉儲這幾個國民經濟的基礎行業,以及傳播文化、金融保險和信息技術這幾個有較大發展潛力的行業中的比重較高。
2003年以來,股市上表征市場走勢的各主力指數變化出現較大差異,綜合指數逐步走弱,深成指的低點卻在不斷抬高,呈相對強勢。2003年指數表現迥異的主要原因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市場的投資出現了新動向,參與者的理念發生了轉變;二是指數成份股的構成存在差異。
與綜合指數不同,深成指基于其編制方法的特點,選出的是流通市值較大、市盈率較低、盈利能力較強、交投相對活躍且具有一定行業代表性的股票,這些特征通過將深成指成份股基本面數據與市場整體水平的對比能得以明顯體現。與市場平均水平相比較,深成指成份股的市盈率明顯更低,而每股收益達到市場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與此同時,成份股的凈資產收益率水平也以較大幅度超過了市場整體。
由基本面的分析可以看出,2003年深成指成份股的主要特點與市場投資焦點股票的特征相吻合,因而其走勢更能準確反映市場的實際變化,即在大盤藍籌股的推動下市場一路攀升;同時,在投資者關注未來公司發展和收益的情況下,該指數對于投資決策更具參考價值,其成份股本身更是具有較強投資價值的股票。
綜上所述,歷史層面,深成指較其他指數更好地體現了中國股市的走勢變化;如今,市場投資取向出現新的動向,深成指在準確地表現市場變化的前提下,更以其自身的魅力成為極具投資價值的標的。深成指正由過去單純的市場指數,轉變為兼具投資價值和市場表征功能的龍頭指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