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整個地球的環境資源壓力不斷加大,人類的發展觀也從傳統的增長觀,逐步發展到協調發展觀,并最終認識到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們應更加重視對經濟手段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的研究,要看到,利用稅收手段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服務已經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工具。我國現行的環境資源稅收措施是在長期的稅收實踐中形成的,但隨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新發展觀的形成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我國環境資源稅收制度也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排污費應向環境稅過渡
作為應用經濟手段保護環境的一項措施,我國從1982年開始對工業企業超標排放的廢水、廢氣和廢渣征收排污費。這一舉措對于遏制環境污染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征收范圍較窄、征收標準偏低、調控力度較弱,加之征收乏力,拖欠拒繳現象嚴重,征收效果不夠理想。鑒于此,我國應對開征環境稅的模式進行改革,適度擴大其征收范圍,提高征收標準,并納入稅收制度體系,以便拓寬其調節領域,增強調節力度,增加課征的“剛性”,取得更佳的征收效果。按照國際通行的做法,環境稅的課征對象應是直接污染環境的行為和在消費過程中會造成環境污染的產品。從稅收的公平性考慮,環境稅的征收范圍應具有普遍性,即凡屬此類行為和產品均應納入課征范圍。
目前世界各國采用的稅種包括二氧化硫稅、二氧化碳稅、水污染稅、固體廢物稅、垃圾稅、噪音稅等等。考慮到我國目前缺乏這一稅種的制度設計和征收管理經驗,在開征此稅的初期,課征范圍不宜太寬。應采取循序漸進的辦法,先從重點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課征對象入手,待取得經驗、條件成熟后再擴大征收范圍。目前,應列入環境稅征收范圍的首先是排放各種廢氣、廢水和固體廢物(包括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渣及各類污染環境的工業垃圾)的行為。因為,此類行為對我國環境的污染最為嚴重,僅工業廢物排放就構成我國污染源的70%。而且,對此類行為課稅,我國既有征收排污費的經驗作為基礎,也有大量的國外經驗可供借鑒。其次應把那些用難以降解和再回收利用的材料制造、在使用中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各種包裝物品納入征收范圍。此類物品對環境污染比較嚴重,且不易消除,而對其課稅在操作上又比較簡便。
擴大現行資源稅征收范圍
(一)擴大資源稅的征收范圍。我國現行資源稅僅對礦產品和鹽類資源課稅,征收范圍過窄,基本上只屬于礦藏資源占用稅。這與我國資源短缺、利用率低、浪費現象嚴重的情況極不相稱。資源稅的開征不僅是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也應起到全面保護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稅收作用。因而應將目前資源稅的征稅對象擴大到礦藏資源和非礦藏資源。首先,增加水資源稅,以解決我國日益突出的缺水問題。第二,增加森林資源稅和草場資源稅,以避免和防止生態破壞行為。待條件成熟后,再對其他資源(如土地、海洋、地熱、動植物等資源)課征資源稅,并逐步提高稅率,對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資源課以重稅。
(二)完善計稅辦法。應將現行資源稅計稅依據由按應稅資源產品銷售數量或自用數量計征改為按實際生產數量計征,對一切開發、利用資源的企業和個人按其生產產品的實際數量課征,盡可能減少產品的積壓和損失,使國家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杜絕浪費。
(三)規范資源稅制。我國現行稅制中對土地課征的稅種有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等,各稅種自成體系,相對獨立。一方面稅種多,計算復雜;另一方面稅制內外有別;同時征收范圍過窄,減免過寬,稅率過低,不利于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鑒于土地課征的稅種屬于資源性質,為了使資源稅制更加規范、完善,建議將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并入資源稅中,共同調控我國資源的合理開采、開發。同時應擴大對土地征稅的范圍,并適當提高稅率,嚴格減免措施,統一內外稅制。
環境資源稅的改革和有效實施,不僅依賴于環境稅措施的設計成功,也不僅依賴于中央和地方的環境管理事權的合理劃分和環境稅的法律基礎,它還依賴于我國財稅、環保體制改革,依賴于中國企業改革進程、政府職能的轉變以至整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 (文/王祥生 李忠山)作者:王祥生 李忠山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