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非經常性損益就被喻為調節上市公司業績的魔法棒。然而,隨著此次中國證監會對《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規范問答第1號非經常性損益》文件的修訂,這根魔法棒的威力將難以發揮。
非經常性損益是與持續損益相對應的概念,于中國證監會2000年6月發布的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準則第二號《中期報告的內容與格式》中首次提出的。由于沒
有明確界定非經常性損益的范圍,中國證監會2001年5月專門發布了《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規范問答第1號非經常性損益》。然而,從具體執行情況來看,該指標無疑成了上市公司調節利潤的杠桿。對此,中國證監會對有關規定進行了修訂。比較修訂前后的規定,我們發現新規定將更有約束力。
內涵外延更為清晰
修訂后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規范問答第1號非經常性損益》,詳細界定了14種非經常性損益,從而使得這一指標的內涵、外延更為清晰。比較原先界定的10種非經常性損益而言,以下幾點尤為值得關注。
首先,顯失公允的交易不再局限于關聯交易。原規定將交易價格顯失公允的關聯交易導致的損益列為非經常性損益,此次修訂為交易價格顯失公允的交易產生的超過公允價值部分的損益。可見,監管層已經注意到,不少公司存在通過對關聯交易非關聯化的途徑來規避有關規定的現象。
其次,只要是補貼收入,不再考慮其持續性,都歸屬于非經常性損益。這主要表現在將原先規定的政策有效期短于3年,越權審批或無正式批準文件的稅收返還、減免以及其他政府補貼,分拆為越權審批或無正式批準文件的稅收返還、減免以及各種形式的政府補貼。不難看出,這一點是針對近年來地方政府對上市公司各種各樣的輸血現象而修訂的,以防止一些績差公司對補貼收入的過分依賴以及地方政府的盲目輸血。
第三,再次細化了原先界定的有關概念。如將處理下屬部門、被投資單位股權損益細化為處置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其他長期資產產生的損益將各項營業外收入、支出確定為扣除公司日常根據企業會計制度規定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后的其他各項營業外收入、支出將支付或收取的資金占用費細化為計入當期損益的對非金融企業收取的資金占用費。這樣的細化可有效防止上市公司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編制非常性損益項目的現象發生。
此外,修訂稿還根據近年來出現的新情況,將債務重組收益因不可抗力因素,如遭受自然災害而計提的各項資產減值準備以前年度已經計提各項減值準備的轉回等添加為非經常性損益。
利潤調節將成泡影
針對修訂后的非經常性損益的規定,有關業內人士指出,縱覽近年來的上市公司年報,非經常性損益盡顯風采,在利潤構成中大顯身手。此次新修訂的非經常性損益披露規范對近年來上市公司出現的有關該項指標的重大現象都有所涉及,且新規定明確指出因修訂牽涉到的相關規定包括《關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發行工作的通知》、《關于上市公司增發新股有關條件的通知》等。如此一來,非經常性損益的神威在許多方面都將失靈,別有用心的上市公司只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與此同時,修訂稿再次強調了注冊會計師的責任,為遏制隨意調節非經常性損益現象提供了雙保險。修訂稿強調,注冊會計師為公司招股說明書、定期報告、申請發行新股材料中的財務報告出具審計報告或審核報告時,應單獨對非經常性損益項目予以充分關注,對公司在財務報告附注中所披露的非經常性損益的真實性、準確性與完整性進行核實。
業內人士表示,經過這樣的層層把關,可以預計,上市公司在今后的財務信息披露中將很難玩轉非經常性損益這根魔法棒。由此,也將使得公司財務信息更趨真實,公司可持續經營能力更為明顯地顯現出來。
作者:記者 王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