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
長期建設國債只有通過力度和方向上的努力迂回退出。也就是說,在國債發行規模逐年減少的同時,轉變國債的投向。將國債資金投向從重點建設項目向公共服務領域方面轉移已經勢在必行。
積極財政政策在2004年仍將會繼續實施,權威部門的消息是,擬發行長期建設國債1100億元,其中950億元納入中央預算,150億元轉借地方。今年發行的建設國債加上去年結轉的300多億元國債資金,實際使用國債投資與去年相當,按照這樣的安排,今年財政赤字規模可以繼續保持在去年的3198億元的水平,由于經濟總量增加,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將會下降。
與5年前經濟低迷、出口不暢的狀況相比,我國的經濟狀況已經有了很大改變,甚至出現了投資過熱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有統計顯示,扣除物價因素,目前中國投資的實際增幅已經超過1992年經濟過熱時的水平,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一時成為擺在中國經濟面前的雙重難題。
積極財政政策的淡出似乎已經水到渠成。但是,放棄積極財政政策卻并沒有那么輕松。
1998年以來,我國已經累計發行近8000億國債資金,每年拉動GDP大約兩個百分點,財政政策也由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轉變為我國經濟發展本身的一個常量,一批利益相關項目、地區和利益群體形成了對國債項目的依賴。停止建設國債的發行無論對經濟的整體發展還是對遺留的項目而言,都要付出代價。
本次發行長期國債,也主要考慮了這兩方面的需求。有關部門這樣闡述其中的理由:首先是目前我國經濟增長的基礎還不夠穩固,其次是,在建國債項目結轉還有1萬億元的工作量,需要后續國債資金投入。
進退維谷,長期建設國債只有通過力度和方向上的努力迂回退出。也就是說,在國債發行規模逐年減少的同時,轉變國債的投向。將國債資金投向從重點建設項目向公共服務領域方面轉移已經勢在必行。
由此,2004年的國債投向計劃是,加大對農村沼氣、農村水電等“六小”工程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大公共醫療衛生體系、基礎教育、基層政權和公檢法司基層設施等建設的投入;支持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增加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投入;加大淮河治理等重大項目建設投資。
這些投資顯然已經不同于過去拉動經濟的作用,而是更多的側重經濟協調發展,更多的提供公共產品,將過去的對建設項目的主導權讓位于市場,這種策略上的轉移不但不會影響社會整體投資的數量,相反,2004年預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計劃60000億元,其中建設與改造投資33300億元,房地產開發投資11300億元,同比增長都會在10%以上。
與此同時,在積極財政政策逐漸淡出的情況下,正常的政府投資機制成為必要。逐步適當增加預算內經常性建設投資不失為一種辦法,按照發改委的計劃,今年開始起步先增加50億元,之后幾年內,在保持預算赤字現有規模的情況下,中央預算內經常性建設投資逐步增加到1000億元,相應逐步減少直到停發建設國債。
無論是國債項目還是正常的政府投資,監管都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截止到去年10月底,國家發改委共派出86個稽察組,稽察或復查各類項目155個。從稽察的規模也可以發現,項目上的問題還很多。而再強大的監管,也不可能監督項目建設的每一個環節,缺少自然的市場力量,投資損失也就增加了機會。
不能徹底交到市場手中的項目一般的理由是其重要和重大,正因為這種特殊的位置,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又會與巨額的經濟損失相聯系,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大項目甚至會對社會穩定帶來威脅。問題的解決之道只有求助于市場與政府有機的結合,結合的途經在于改革原有的投資體制。
對于投資體制改革,徹底放棄審批權是一種理想狀態。實際上,在核準制和登記備案制取代審批制的同時,目前能做到的不過是劃分中央和地方在不同項目上的審核權限和同一項目不通環節上的責任,鼓勵民間資本對基礎設施等建設項目的參與,在適當的條件下采用“代建制”,使得一些獨立的企業有機會參與項目的建設。有這樣的開始,我們就有理由期望,市場的力量終將帶來對政府資金的“擠出”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