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億美金注資國有商行:姓“政”還是姓“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1月20日 14:23 中國新聞網 | ||
2004年元月初,市場傳出國務院動用450億美元注資國有商業銀行。這一行為讓許多人想起了1998年,國家曾用2700億特別國債來充實四大銀行的資本金。有人用“徒勞”形容7年前的那次行為,但希冀這次注資會給銀行帶來實質改變 13年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所需成本,增加了近9倍。 “假如中國在1990年就動手這場銀行改革,那時所花的成本也許只是發行1000億人民幣長期國債。”國家開發銀行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王大用對本刊說。“現在,這個成本已經飛漲到了1000億美金,這還是一個相當保守的數字。” 1月6日,國務院決定注資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450億美元(3724.65億人民幣),只能算是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開始。 用百姓的錢“投資” 獲得注資的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可算是幸運兒。但是這兩個幸運兒現在一點都不輕松。 “從我們收到這筆錢的第一個小時起,就必須為其支付利息,而且數目很大。”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的一位官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此次45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的“注資”行為,不同于歷史上任何一次的“銀行紓困”:1998年政府為四大國有銀行提供2700億元人民幣紓困資金;三年前又幫助他們沖銷1.4萬億元人民幣壞賬。這次是“投資”,國家外匯管理局的一位負責人稱,“用外匯儲備注資國有銀行不是財政劃撥,而是一種資本投資,是要講回報的。” 據了解,可以用來注資銀行業的公共資源有三個:財政、央行增發貨幣、外匯儲備。目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出資人均為國家財政部,因此人們往往忽略了后兩者。 追根溯源,三者均取自于百姓。“財政收入來自于老百姓的納稅;央行增發貨幣相當于向老百姓收取通貨膨脹稅;而外匯儲備看似離老百姓較遠,但是外管局用于兌換外幣的人民幣也來自于央行增發的貨幣,所以實際上等同于第二種來源。”王大用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取之于民且規模空前,這450億美金的使用自然格外小心,“這筆錢的使用會按照一事一批的原則進行,目前可以肯定的是不會用來核銷呆壞賬,而是以資本金的形式存在。”中行上海分行的那位官員說。而1月9日中國建行行長張恩照透露,“225億美元不能用來沖銷以前的不良資產,將主要用于到資本市場上進行保值增值。” 這樣,這筆相當于兩家銀行資本金總合的注資將會提升兩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兩家均能夠接近10%左右),并被寄望于為銀行帶來新的利潤。 財政部的“斷臂”計劃 由于這450億美金不是用于核銷呆壞賬,所以中行和建行首次出現了“兩高現象”——高資本充足率和高呆壞賬率,這在國際金融界比較罕見,如果后者長期不解決,會嚴重影響到前者,進而阻礙銀行業改革。 根據中行和建行去年公布的2002財年年報,兩家銀行的損失類不良貸款超過2000億美元,按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的觀點,“計算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必須首先沖銷掉已經損失的貸款,然后再計算資本充足率,這才符合規范的會計原則和實際情況。” 但銀行沒有這樣做,經濟學家許小年曾表示,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實際上“在理論上破產了”,如果充分核銷掉壞賬,同時按規定留足撥備,那么這些銀行的資本金將是一個巨大的“負數”。 現在,這個負數則有可能變成正數。1月8日,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在建行的一次論壇上低調公布了另一項財務重組政策:“(兩家銀行)原有3000多億元人民幣的所有者權益,將可全部用于沖銷不良資產損失”,這幾乎相當于450億后的再次注資。 中行、建行作為國有獨資銀行,其所有者權益屬于財政部。“如樓所言,表明中央財政通過放棄3000多億元人民幣權益,壯士斷臂為國有商業銀行的歷史壞賬‘埋單’。”一位與會人士評價說。中國銀行副行長張燕玲隨即表示:“中國銀行的所有者權益總計約合2000多億元人民幣,這筆資產用于核銷歷史壞賬和提留撥備應該足夠了。” 至此,可以看到一個遞進式的注資計劃,先注入450億美金充實資本金,而后釋放原有的資本金用以大規模的核銷呆壞賬。“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最關鍵的就是不良資產由誰來埋單,不埋單一切無從談起。”夏斌說。現在看來埋單人已經明確,據一家財經媒體披露,樓繼偉最近已經“嚴厲”提出,“這是最后一次,以后的風險要靠商業銀行自己解決了”。 匯金:政府的新影子 按照上述步驟,解決了資本充足率和不良貸款兩大遺留問題后,商業銀行所必須解決的就是如何變成真正的商業銀行了,這也是本次改革方案的精髓“實施股份制改造”所在。 換言之,“注資”實際上是為了更好的“退資”,國有資本適當退出,新的戰略投資人和股東進來,國有商業銀行才能徹底告別“輸血”,形成符合國際公認規范的現代公司治理結構。 這一步注定艱難,“國有銀行一直是改革的重點,政策頻出卻都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這次掏出450億美元外匯儲備,又是真金白銀,我最擔心的是,錢花出去卻沒有買到好機制。”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說。 而國資改革的經驗是,要保證錢花在刀刃上,實施股份制改造,就要首先明確出資人代表。根據記者在國家工商總局的了解,國務院為管理450億美元的注資特設一家公司,這就是中行和建行的新東家——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匯金公司),該公司注冊于2003年12月16日,注冊資本金達3724.65億元人民幣。 匯金公司的形式為國有獨資公司。公司的董事、監事分別來自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其中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郭樹清出任公司董事長。 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匯金公司將作為出資人,督促兩家銀行落實各項改革措施,力爭股權資產獲得有競爭力的投資回報和分紅收益。實際上,業內人士甚至認為它是“金融國資委的雛形”:匯金公司的使命不僅僅是個出資人的角色,更重要的是督促商業銀行改革,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 但是,在匯金公司的注冊地“北京市西城區金融大街23號平安大廈”,并不存在這樣一家公司,匯金公司仍然沒有以實體的形式存在,“目前看來這仍然只是一個殼,也就是說出資人代表仍然是一個殼,至少目前很難發揮作用。”王大用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匯金公司的董事會和監事會均由政府官員兼任,這會帶來一些老問題:諸如政企不分、缺乏效率、監督乏力等。這些,無疑給剛剛出生的“金融國資委”抹上了一絲陰影。 另一方面,股份制改造也必須有所突破。注資后,“要建立一個真正的董事會,而且銀行的高管人員要真正由董事會選舉產生。處理董事會決策和黨管干部原則的關系成為目前銀行改革面臨的一個很大的挑戰。”李揚說。 這些問題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在改革銀行的同時,政府也要改變——更新自身的監管思路和方式。“中國的銀行是政府一手塑造的,不是商人和市場發展的結果。如果政府的理念、政府的管制不變,銀行的諸多問題能解決嗎?”中國金融改革元老之一的中信集團董事蔡重直對此深表憂慮。 稿件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王晨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