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有媒體日前撰文說,未來5年內,英國銀行和保險界將辭掉3萬名文員,將服務部門轉到印度。美國一大型咨詢公司亦發表報告說,到2015年左右,美國企業將裁掉330萬白領職員,部分工作將外包給印度公司。
目前我國的人工成本是印度的95.6%,大致相當。中印兩國由于都具有勞動力成本低廉、市場廣闊等特點,預計未來幾年內必將存在爭鋒。
經濟著落點我國占據上風
在我國,1980年時我國三個產業之間的比例是40∶38∶22,至2001年,三產比例變為15∶57∶28(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印度1991年開始調整時三產比例為30∶25∶45,經過十年調整,2000年三產結構變為27∶25∶48。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工業,尤其是制造業包括汽車、紡織等行業的地位突出,而印度的第三產業比重較高。以智能化軟件開發為主體的信息產業正在印度發展成為一個主導產業。印度的軟件產業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其軟件程序開發的競爭力,少有國家可以媲美。我國在制造環節占據主導地位,而在高附加值的業務方面落伍。
當前全球正處于第四次世界規模的生產基地大轉移的新階段,整個亞洲地區成為制造業發展的首選。“MadeinChina”遍布全球各地。
對外貿易是我國制勝的依托
經濟的調整和發展實質上是一個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而市場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最佳方式。深度的市場聯系為經濟調整創造足夠的空間和余地。目前我國出口額占世界的3.8%,遠遠高于印度的0.8%。印度國際外貿研究學院一位副教授在英國《集裝箱管理》雜志上撰文指出,印度發展潛力巨大,就像一只被關在“籠子里的老虎”,之所以被關在籠子里,究其原因,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新德里的歷屆政府長期不重視印度的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印度要想取得如同中國那樣高速的經濟增長,必須完善海陸空設施,將外貿占世界市場的份額提高到1%。
我國對外貿易已占世界第6位,成為大部分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重要貿易伙伴。如此高度的經濟聯系對我國經濟發展來說意義重大。在經濟發展中,我國擁有資源調整的“上游”發達國家市場,也擁有“下游”不發達國家市場,資源配置可以有序進行。而印度對外貿易以初級產品為主,發展第二產業的難度較大。
經濟調整面臨的問題迥異
中印的初步調整頗見成效,但面臨的問題卻大相徑庭。就我國經濟調整的現狀來說,更多地類似于日本。日本經歷了“失去的十年”,經濟調整陷入了怪圈,根源在于泡沫經濟導致的不良資產,結果企業、銀行破產,失業率上升,居民收入下降,減少儲蓄,老齡化又加重了這一趨勢。
目前,這些問題在印度不算明顯,于是有人開始擔憂印度對我國潛在的挑戰。慶幸的是,我國有一點和日本不同,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居民儲蓄逐年高速增加,這是我們化解上述惡性循環的“突破口”。
另外,經濟調整過程需要保持政策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從1989~1999年十年間,印度更迭了8屆政府,日本亦如此,10年內有8屆內閣成立,如此頻繁的政局動蕩,“快刀斬亂麻”的經濟對策,降低了經濟調整的成效,加大了調整的成本。目前我國政權實現了新老交替,保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配套性就成為一個重要問題。日印的教訓值得我們深思。
生產率是未來競爭的命門
衡量制造業發展水平的首要指標是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1980~1994年我國高出印度853美元/人,而1995~1999年我國卻低于印度233美元/人。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擔憂。提高生產率本質上是效率問題,最為關鍵的就是加強人力資本投資,改善教育體系,增加人力資本的知識、技能存量。從總體上說,在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上目前我國仍有優勢,但是中國的高等教育卻要遠遜色于印度。我國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約為2.3%,而印度超過3%。
作者:特約撰稿 李玉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