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美國新聞界最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你可能會選擇沃爾特·李普曼。但誰的主張真正影響了美國政府乃至整整一代美國人?答案是:羅伯特·巴特利
□畢克雷/文
2003年12月3日,《華爾街日報》退休的社論版主編羅伯特·巴特利在家中接到了美國
總統(tǒng)布什的電話。電話那頭,布什告訴這位掌管《華爾街日報》社論版達30年的編輯,他已被授予“總統(tǒng)自由勛章”——美國公民的最高榮譽。
“巴特利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新聞工作者之一。作為一個記者、作家、社論版主編和專欄作家,他改變了我們所處的時代。”布什在聲明中說。
這是一個遲到的獎勵。一周后,身患癌癥的巴特利辭世,享年66歲。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路透社、美聯(lián)社在內的知名媒體均對他的去世做了報道或評論。
掌管《華爾街日報》的社論版,自然不會被人小看,但巴特利對美國政治的影響,已遠超過其對新聞業(yè)務的影響。
熟人眼中的巴特利是一個極為沉靜的人,言語溫和,與人對話時總是長時間的沉默。然而,他領導下的《華爾街日報》社論版卻猛烈如剛出膛的炮彈。
1970年代中期,巴特利接管社論版初期,《華爾街日報》還在為聯(lián)邦預算赤字的擴大擔心,吸引巴特利注意力的是美蘇間的軍控條約以及校園動亂。在結識了兩個新派經濟學家——羅伯特·蒙代爾和阿瑟·拉弗后,巴特利迅即成為供給學派的忠實信徒。
1970年代的美國經濟處于典型的滯脹階段,經濟學家紛紛提出解決之道。供給學派認為,美國經濟問題的根源并不在于凱恩斯所說的總需求不足,而在于總供給不足,增加供給的關鍵就是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中實行減稅,減稅未必使政府稅收收益減少,但卻可以增加人們工作、儲蓄和投資的積極性。
巴特利用連篇累牘的評論和特寫把《華爾街日報》社論版變成了宣傳供給學派的大本營。鑒于《華爾街日報》的影響力,供給學派的主張迅速得以普及。
不過,真正使供給學派走紅的,還是里根總統(tǒng)的支持:在總統(tǒng)競選期間,他把供給學派的主張作為自己的經濟綱領;1981年上臺后,他制定了以供給學派理論為基礎的經濟復興計劃。從1983年開始,美國的經濟溫和復蘇,直至1990年的衰退。《華爾街日報》社論版由此被認為是共和黨復興的功臣。
“還有哪家報紙的社論版能說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個內閣的經濟政策并影響了一個時代呢?可以說,沒有《華爾街日報》,就沒有供給學派。”PBS的一個電視紀錄片中如是說。
對其不贊同的個人,巴特利的評論也同樣犀利。1979年,愛德華·肯尼迪有意參加總統(tǒng)競選,巴特利引起廣泛注意的社論《查帕奎迪克島與可信度》(巴特利1980年獲普利策獎社論中的一篇)在很大程度上讓他喪失了問鼎白宮的機會。
對克林頓內閣的“倫理道德”問題,諸如第一夫人希拉里所涉的“白水門”土地開發(fā)舞弊案、克林頓的性丑聞、白宮幕僚的道德問題,巴特利都予以猛烈抨擊,并得了“憎恨克林頓的人”的綽號。
真正使巴特利的名字為公眾知曉的,是他對白宮的副律師、希拉里當年所設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弗斯特的抨擊。1993年6月,從《誰是文森特·弗斯特?》的評論開始,巴特利質疑弗斯特在白宮所扮演的角色。一個月后,不堪輿論重壓的弗斯特自殺,其公文包中的一個便條寫到:“《華爾街日報》的編輯昧良心撒謊。”
巴特利這種窮盡真相的新聞理念使《華爾街日報》的社論部門與新聞部門(該報的社論部門與新聞部門相互獨立)之間的關系比較緊張:社論作者們經常做社論版自己的報道,社論版的報道有時甚至會與新聞版的報道相矛盾。
巴特利將自己觀點犀利的原因歸結為愛荷華州的出身——“中西部人一般都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巴特利就讀于愛荷華州立大學新聞系,后在威斯康辛大學取得政治學碩士學位。1962年,他加盟《華爾街日報》,成為該報芝加哥分社的記者。1965年,他所撰書評引起了當時《華爾街日報》社論版主編羅艾斯特的注意,后者力邀其加盟社論版。1972年,羅艾斯特在任上突然辭世,巴特利開始出任社論版主編。從1983年開始,巴特利出任道瓊斯集團——《華爾街日報》的主辦者——的副總裁。
2003年1月,在主持了《華爾街日報》社論版30年后,巴特利宣布退休,成為該報的名譽編輯(editor emeritus)。在為他舉行的歡送聚會上,巴特利致辭時表示,他在接受這一榮譽時的第一個麻煩是得學會如何拼寫“emeritus”這個詞。
“我告訴你們一個公司秘密,”巴特利對崇拜者們說,“《華爾街日報》編輯的一個長期傳統(tǒng)便是有拼寫麻煩,碰到這種情況時,我的前任和啟蒙導師羅艾斯特會樂于引用邱吉爾的話說:‘任何一個傻瓜都會拼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