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瑞 深圳、廣州報道
對于煉油廠項目,殼牌公司也曾做了許多前期工作,國務院批準可能性不是沒有,但其阻力也明顯存在。
為廣東南海新建一座煉油廠,殼牌和中海油正在尋求政策突破點。
元月2日,殼牌中國公司公關部負責人栗陸莎表示:“我們目前正在評估參與這個項目的可能性,目前還處在初級的評估階段,沒有作出任何決定或承諾。”
中海油煉油廠項目一負責人透露,中海油和殼牌在多年前是作為一體向國家申請建煉油廠,后由于政策瓶頸等原因,殼牌已經退出這一項目,目前是中海油在獨立申報這一項目。如果政府能夠批準這一項目,也不排除雙方再次合作的可能性。
發改委工業部主管該項目審批的李處長卻稱,“并非中海油和殼牌一起在申請這個項目,而是中海油獨立申請。在煉油廠審批的問題上,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同樣具有難度,控制都是比較嚴格的。雖然中海油是國內企業,沒有什么政策限制,但國家也是不允許新布點的。”
據一業內資深人士透露,如果這一項目得以審批,殼牌和中海油的計劃是建年生產能力1200萬噸煉油廠,可能主要加工來源于中東地區高含硫的進口油。
據北京導購石油工程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一高層表示,目前殼牌和中海油建煉油廠的阻力主要是政策難以突破的問題。其實殼牌早在90年代初,向國家申請建南海石化項目時,就已經包含了乙烯、煉油廠這兩項目,只是后來政府只批準上乙烯項目,而煉油廠因一直難以突破政策壁壘。之所以舊事重提,是因目前大環境石油緊缺的背景,殼牌即抓緊時機,將原來的一個項目拆分為兩個項目,由中海油出面再次向政府提出申請報告。
迂回策略
中國加入WTO,三年后放開成品油零售,五年后放開批發,這對國外石油公司而言,無疑是千載難逢的機遇,殼牌在中國的戰略也做出相應調整———在即將對外資開放的下游領域尋求突破:建煉油廠。
據廣東濟豐信息咨詢有限公司一人士說,殼牌對華南市場的熱情早在90年代初已初露端倪。殼牌看好廣東市場的原因是:廣東原油市場需求量大,且原油靠進口,需依賴沿海港口運輸,而廣東具備了這一條件。于是在90年代初,殼牌就向中國政府提出在深圳獨資建煉油廠項目,因政府沒有批準,轉而與中海油合資在惠州大亞灣建南海石化項目。
該人士認為:“乙烯項目僅是殼牌在華戰略規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第二部是建煉油廠,從配套出路考慮,第三部將是建加油站。前兩項已經公開宣布,只要政府批準建煉油廠,那么殼牌可能加快加油站的擴張網絡。”
但殼牌在華戰略布局中,對于該項目的投資前景也曾持猶豫態度。
關于殼牌中斷申請一事,中海油煉油廠負責人稱:“這主要是殼牌的原因,因為煉油廠的盈利并非一直都很好,當時正處于低谷,國家政策也在控制,且利潤和國家的政策有很大關系,所以殼牌就中止了。”
對于最近媒體報道的殼牌再度投資20億美元和中海油合資建煉油廠的消息,該負責人說:“我們對這件事挺吃驚的,也是挺讓人困惑的,從目前我個人了解的情況來看,殼牌沒有參與此事,只是我們自己在申報。”
該負責人還表示:“我們獨立操作這一項目也不存在任何問題,只是如果雙方能夠在某些方面達成一致的話,事情操作起來就相對容易一些。我們目前只是把重心放在審批工作上。也不能說雙方沒有合作的可能性,目前的主要問題是政策能否突破的問題,國家政策目前還是存在不確定性,雖然加入WTO有明確規定,但政府為了保護國內企業,實行起來也許會有阻力。”
政策瓶頸
據一專業人士分析,對于煉油廠項目殼牌公司也曾做了許多前期工作,國務院批準可能性不是沒有,但其阻力也明顯存在:除了政策難以突破外,還有與國內其它公司的競爭。這一項目可能會遭到中石油、中石化的強烈反對,可以說殼牌煉油廠的建成將打破目前的壟斷局面,與中石油、中石化市場競爭格局形成。就廣東而言,就是殼牌與茂名、廣州石化的競爭,茂名石化是1800萬噸的年加工能力,廣州石化不到700萬噸,殼牌加工出來的原油約60%至70%供制造乙烯用,另一部分從成本最低原則出發,約有30%或40%的產品就地消費于廣東、香港。殼牌的這個煉油廠建在珠三角的口上,對于中石油,中石化是一個更大的威脅,因為中石油原油從北方運來,成本相對較高。
該負責人表示,中海油欲打破中石化、中石油壟斷煉油市場是影響該項目獲批的主要因素.
其次建廠的問題批準后,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煉油廠石油產品不可能全部用于乙烯的投量,剩余部分是作為石油產品銷售,而這又存在一個國家是否允許外資公司賣油的問題,或者只能銷往海外,而2006年開放市場以后,殼牌沒有理由放著國內市場,舍近求遠,加大成本銷往國外。
第三就是時間問題。如果國務院是在二三年以后批準建煉油廠,國家基本已經放開了市場,大批國外企業進入,那么殼牌就沒有了預先占領市場的優勢。
突破空間多大
業內人士認為,國家政策明確規定不允許外資企業在國內新建煉油廠,所以這一問題就顯得困難重重,因為南海石化項目的準入進程長達近10年,按正常程序走,這一項目至少需要2-3年時間,當然也不排除目前石油市場需求緊缺特殊背景的原因,國務院可能會立即批準。
北京導購石油工程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一人士說,九十年代中國政府沒有批準任何國外企業在華建煉油廠,可以說是一個空白。2002年,政府批準福建一家乙稀工程在其原有煉廠的基礎上擴建煉油廠,這一項目是由埃克森美孚和沙特國家石油公司操作的,批準的原因是國家對非新建的煉油廠項目可優先考慮批準。
但該人士認為:“到目前為止,福建項目由于合作伙伴一直沒有談妥,所以賣油一塊還是沒有批下來,因為合資公司的成立,還需審批。所以目前煉油市場的處于壟斷狀態,審批還是有一定難度。”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雖然殼牌存在這么多阻力,但大背景是有利于殼牌的。國家批準的可能性比較大,殼牌是一家很會操作的公司,以后可能會采取一些其它的模式來操作這一項目。
90年代,政府之所以不允許國外企業新建煉油廠是為了保護國內的煉油市場,但目前供求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鄧郁松介紹,中國石油市場需求量是世界增長最快國家之一,2000年原油的凈進口量5983萬噸,2002年中國原油的進口量達6941萬噸,凈進口量達6220萬噸,可說是原油進口大國。比較保守的估計,2010年原油的需求量達3億噸,2020年達3.8億噸,在2010年中國的原油缺口為1億噸,2020年達1.6億噸。特別是今年第四季度之后,發生能源緊張,石化產品方面需求短缺,所以,殼牌瞄準時機,提出申請建煉油廠,這個時機選擇得恰到好處。
據鄧介紹,雖然中國是一個石油消費大國,但目前的格局并不是最有利于發展的結構。油料的開采、加工、批發、零售的整套環節中只有零售環節的原油價格是與國際油價接軌的。其他環節均為壟斷行為,但在上、下游之間的不同階段獲得的利潤是有很大差別的。中間壟斷的環節,決定了它的競爭力相對較弱,這種不合理的結構,不利于國際市場化競爭。國家就是出于對國內企業的保護,采取逐步放開石油市場的批發、零售權的政策,讓國內企業有一個適應市場競爭的緩沖期,在短時間內提高自身的競爭力,但最終還是要接受市場的考驗。
但目前由于市場需求加大,各大煉油企業都在擴大自身的產能:茂名、廣州、福建、齊魯石化,大連石化等地在近幾年一直在擴大煉油能力,最低也要擴至1000萬噸;中國石化也在借機收購其母公司下面的2家煉油廠。
據廣東某石油項目評測機構一高層透露,政府也許會出于對廣東經濟的發展考慮,加速批準的進程。殼牌煉油廠項目建成后,加上茂名石化、廣州石化等企業,整個廣東的年煉油能力接近4500萬噸,占全國的20%,能夠滿足珠三角市場需求。廣東省將不僅是消費大省,也將成為產油大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