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東歐地區各國采取的調整措施顯出成效,再加上外部經濟環境趨于好轉,2003年這一地區大部分國家的經濟開始回暖。
中東歐地區包括波羅的海3國在內共有15個國家。綜合多個國際機構的預測,該地區2003年平均經濟增長率達到4.51%。在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塞黑、馬其頓、波黑、羅馬尼亞、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9個經濟發展沒有達到1989年以前水平的國家中,除克羅地
亞外,其他8個國家的經濟增速都有所加快。另外,受出口和投資增長的拉動,地處中歐的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的經濟增幅也高于前一年,匈牙利的經濟增幅則與上年持平。此外,斯洛文尼亞經濟增幅約在3%至4%之間,阿爾巴尼亞的經濟增幅則穩定在6%左右。
2002年,受世界經濟、特別是歐盟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中東歐地區的出口和投資都表現乏力,當年該地區經濟平均增長率約為3.6%。在這一背景下,各國普遍都在2003年加大了對宏觀經濟的調整力度。
波蘭等中歐國家執行了更為寬松的財政政策。雖然這樣的政策導致政府財政赤字一時難以下降,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擴大了國內的投資和消費。在確保對通貨膨脹影響不大的情況下,該地區很多國家的中央銀行還放松了銀根,維謝格拉德集團4個成員國捷克、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的平均利率大幅下調。此外,波蘭、立陶宛、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國還進行了稅制改革,簡化了稅制,限制了稅種,降低了企業所得稅,使企業的經營環境有所改善。
2003年,中東歐地區的經濟結構改革與調整依然是突出問題,其中包括市場自由化、改善競爭環境、企業私有化和企業結構調整、公共財政改革和勞動力市場的改革以及改變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比重過大的局面等。即將加入歐盟的8個國家的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任務更為緊迫。這8個國家的“小私有化”進程都已經全部結束,但是冶金、礦山、鐵路運輸、能源以及某些服務業領域大企業的私有化則因容易造成不穩定的社會局面,以及資金等問題的困擾而顯得特別困難,在有些國家甚至陷入了難以進行的窘境。
2004年,8個中東歐國家將在歐盟各國完成批準手續后入盟,這無疑是中東歐地區劃時代的歷史性事件。這8個國家同歐盟的一體化需要在新的一年繼續深化,而其他中東歐國家也需要在新的一年消除經濟不穩定因素,保持經濟長期健康發展。
文/新華社記者1 2
1 2
作者:邵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