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消息 目前,市場對全流通的議事程序基本達成一致:“統一規則、分散決策”。但什么樣的全流通方案能夠達到跳開目前靜態的利益分割設計,從而使市場各方都能夠接受,并落到操作層面上呢?就此,記者專訪了有關方面的專家----波濤博士和王歐博士。
記者:相關部門的領導曾反復強調,任何改革舉措,只有在市場穩定和投資者權益得到保護的前提下,才能得以推進。國資委主任李榮融也多次表示,在國有股全流通問題上,
要做到一視同仁。這是否表明,從2002年以來的全流通大討論,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波濤:近年來,國有股的流通實踐一波三折,全流通的大討論也已經有兩次。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思想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主流設計思想從“統一規則、集中決策”轉變為“統一規則、分散決策”。但目前離真正開始解決股權分置中的難點問題還有明顯差距。
王歐:隨著市場相關環境的日趨成熟,尤其是通過近兩個月來的股權分置問題的廣泛討論,相關各方對解決股權分置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基本形成共識。現在各方都基本認可了“統一規則、分散決策”的總體框架,表明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下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將是協調相關各方,尋找有效方法,消除阻礙解決股權分置的若干難點問題。
記者:目前,阻礙解決股權分置的難點問題有哪些?為什么在熱鬧地討論一陣后,又有些沉寂呢?
王歐:解決股權分置問題事關各方利益調整。但是,如果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只是局限于相關各方對上市公司現有利益,甚至是以前利益的如何分割和分配上,就容易陷入分配不公、分配不均的漩渦中,而忽視了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的核心,即如何保證上市公司長期穩定發展,同時使全面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的嘗試限于僵局。這不僅是方法問題,更是解決股權分置的出發點與著眼點問題,也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
波濤:我認為在近兩次的大討論中,大多數方案設計仍然局限在一個單一的視角,即單純從過去的眼光,從靜態的眼光,從利益分割的角度來進行方案的設計。這樣一來,這些方案無論怎樣變化,實質上都是在講對上市公司現有財富的重新劃分問題。就好像日常生活中人們談論的“分家”以及“分家”如何分得滿意問題。但實際上,這是十分困難的,很容易陷于僵持不下的局面。
王歐:說目前很多方案設計局限在一個單一視角的意思是,它們很可能適用于一部分上市公司,而對于其它一些上市公司(例如一些績優大盤股或純民營上市公司)就不太適用。
記者:如果不從“利益分割”的角度解決問題,那么,要使解決股權分置問題一事落到實處且具有可操作性,應該樹立什么樣的新思維?
波濤:應該樹立“利益共享”,著眼未來發展的思路解決問題。我在2002年2月就已經發表了《利益共享的預設未來流通權計劃》文章,文章明確提出,本著對我國國民經濟的改革發展以及我國上市公司整體業績不斷提升的前景的信心,本著“利益共享”原則,在發展中平穩解決股權分置,實現股權的全流通。我特別強調的是,這種無陣痛共享模式,在穩定股市的大前提下,通過若干年的努力,使投資者不知不覺中逐步解決股權分置問題,逐步擴大流通股比重。
王歐:應該本著著眼未來,共同創造財富的思路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從具體的操作上看,波濤提出的方案核心是預設流通權。即通過事先設定公司未來目標股價,將非流通股是否及何時獲得流通性與流通股股東未來的投資收益緊密聯系起來,與上市公司大股東提升公司價值的努力聯系起來,與公司的未來發展聯系起來。這樣,流通股東與非流通股東的利益真正統一起來,使多贏成為可能。我認為這種方案更適用于三類上市公司:關乎國計民生的績優大盤股、純民營績優上市公司以及目前股權已經相對分散而控股股東又不愿失去控股地位的上市公司。而對一些公司來說,所有基于利益分割的方案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記者:曾經有一段時間,市場上流行一種由簡單到復雜的觀點,即先在沒有國有股份的上市公司作試點,然后通過市場的壓力,使國有控股企業等跟進。你們是怎么看待此觀點的?
王歐:在解決股權分置的問題上,任何單方面決策都是不能夠成功的。如果把國有股東,尤其是國有大股東排斥在解決這一問題的討論框架之外,股權分置問題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我認為,對這一問題的解決,可以也應當通過試點的方法摸索經驗。但試點的基礎是找到各方可基本接受的解決思路,再通過試點摸索具體方法。
波濤:我當初設計預設流通權方案是在2001年的夏天,如果按照此方案運作,現在有些國有股占控股地位的,且處于壟斷行業和支柱性行業的上市公司,首先已經達到了全流通的條件。因此,將國有控股企業排斥在試點之外,是很不理性的,不利于股權分置問題的徹底解決。
(上海證券報記者 盧曉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