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預測我國開放藥品分銷業務中國加入WTO在醫藥行業所作的幾點主要承諾包括:在2004年12月11日正式開放藥品的分銷業務,外商可在中國從事采購、倉儲、運輸、零售及售后服務,但開辦零售藥店不能超過30家。從現在起到我國完全開放國內藥品分銷市場,只有一年的過渡期。但是,過渡期過后,國外資本能夠馬上進來嗎?中國醫藥商業協會有關專家認為,外資進入的快慢并不在于這個時間表,主要取決于我國醫療體制和醫藥流通體制改革的進程。
永裕新興:首家中外合資醫藥批發企業
2002年,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與西門子德馬泰克公司合作建立現代化醫藥物流配送中心。同年,由美國全球第一大醫藥零售特許經營公司提供品牌、管理和營運支持的美信國際連鎖海王星辰專業藥房在深圳掛牌,業內頓時嘩聲一片,甚至有人驚呼:此舉意味著外資醫藥零售企業開始了進軍中國市場的實質性動作。但是很快也就歸于平靜,原因很簡單,有的業內人士評論說,這僅僅是外國品牌在中國旗艦性的特許經營,也不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外資進入藥品分銷領域。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副會長王錦霞認為,這種合作僅僅是業務上的合作而已,不是合資。
而這一次,或許與前兩次不同了。經商務部批準,2003年12月11日,第一家中外合資醫藥批發企業——永裕新興醫藥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雙方共投資8000萬元人民幣,中方控股51%,外方控股49%。據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副會長朱長浩介紹,永裕新興的業務范圍大致是:包括生物制品在內的各種藥品的分銷以及藥品的進出口權。永裕新興將接管中國新興醫藥科技發展總公司已經擁有的大約價值2億元人民幣的分銷業務。瑞士裕利公司將在合資公司中實現高標準、現代化的管理,建立新的物流保障和信息服務系統。據稱,這是外國投資第一次進入中國藥品批發企業。
關于瑞士裕利公司的情況,朱長浩說,裕利醫藥公司是瑞士著名產業集團裕利集團的屬下企業,在亞洲已有百年歷史,主營藥品經營、代理、銷售和分發,在香港、新加坡、菲律賓、泰國、韓國等國家和地區設有藥品物流配送中心,年銷售額約為300億美元。
裕利對進入中國市場早有準備。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在上海設立了上海永裕醫藥咨詢公司,業務覆蓋內地100個城市,4000家醫院,并在上海外高橋擁有一個獨資物流中心。裕利公司有豐富的營銷、管理經驗,在物流配送上有一整套從倉庫設計、管理、IT系統到配送中心(總配送中心、分配送中心、接撥點設置和功能劃定、管理和考核)的成熟模式。
永裕新興公司的中方中國新興醫藥科技發展總公司,是1998年國務院批準成立的技、工、貿相結合的國有醫藥企業,是一家軍轉民企業,總部設在北京。朱長浩介紹說,目前該公司已經形成了以代理和經銷國內外各大藥廠產品為特色的經營模式,與十多家國外大藥廠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代理數十個藥物品種。該公司1999年取得原外經貿部批準的進出口權,成為國家僅有的幾家集醫藥經營和進出口為一體的醫藥企業,2003年通過了GSP認證。
新興與裕利的合作,可以說是一個強強聯合。永裕新興公司總經理馮偉立稱,他們準備把永裕新興辦成中國最大的最先進的醫藥分銷公司。
以藥養醫:洋藥店進入中國的最大障礙
針對國內一些醫藥企業跟外商的業務合作以及永裕新興醫藥有限公司的正式宣告成立,有人預測,一旦過了“過渡期”,外商會一下子涌進來。王錦霞認為,瑞士裕利公司提前進入中國市場,與新興公司攜手,他們只是以合資的形式從事藥品批發業務,不搞零售業務。為什么不從事零售業務?主要是中國的藥品零售市場前景不夠明朗。我國的醫藥還沒有分業,醫生一身兼二職,既開方又賣藥。目前中國的藥品85%都是通過醫生開處方賣給消費者的。因此,藥店開的再多,也沒有多少藥可賣。據統計,有相當一部分藥店還是虧損的。在這種情況下,外商怎么會輕易進來呢?
王錦霞說,即使過了“過渡期”,也不會出現外資涌進的現象。事實上在前兩三年,中國剛剛入世時,就有好多西方國家的企業與中國企業談藥品分銷合作事宜,但是談來談去,也沒有一家外國企業跟我們國內企業合資。原因就在于我國的醫藥不分業。
國外藥店是專門負責賣藥的。歐美國家醫院和藥店是分業的,醫生是不能賣藥的。醫生開了處方以后,患者拿著醫生的處方再到藥店買藥。如果醫生又開處方又賣藥,醫生怎么能從合理用藥的角度去開藥呢?在我國,醫院醫生因為與賣藥的多少有直接的利益關系,而且賣某種藥都是跟回扣掛鉤的。醫院“以藥養醫”的機制,導致85%的藥品是通過醫生賣出去的,而不是像國外是經過藥店銷售的。醫生本人多開藥除了醫院給予一定的“獎勵”之外,醫藥廠家還要給他們一部分費用,所以,他們開藥的積極性就很大。有這樣的油水在里面,醫生的處方不可能讓你拿到藥店去。王錦霞告訴記者,浙江已經允許患者攜帶處方到藥店配藥。但是,有的醫院立刻把處方變成了電子處方,患者根本看不到處方是什么,只好到藥房交款拿藥。還有的把藥品換成英文名,患者看不懂,藥店也看不懂。
王錦霞指出,國家《藥品分類管理辦法》2001年已經開始實施了,到現在藥店還是收不到處方。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規定,從今年7月1日開始,藥店沒有醫生的處方不準出售抗生素。藥店的藥品銷售面本來很狹窄,抗生素又被“切掉”了,藥店的日子將更不好過。國外醫生開出的處方,患者都要到藥店去買藥。我們的藥店見不到患者的處方,處方藥怎么賣?只賣一點非處方藥,怎么能行呢?醫藥不分業,醫生處方到不了藥店,這樣的環境外商怎么會進來呢?現在許多外商只是有這方面打算而已。國外的制藥廠覺得中國是一個大市場,但作為藥品批發零售商來說,他們對來中國開展藥品分銷業務并不是很感興趣。有一家美國大的藥品零售商說,我們在美國還開不過來呢,哪有精力到中國去開。
“外商肯定要進來,但是需要一定的時間,而時間的快慢取決于我們的醫藥流通體制的改革進程。如果目前的局面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外商只能持謹慎觀望的態度!敝扉L浩指出,“決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一開放人家就呼啦涌進來了。恰恰相反,現在不是外資急于進來,而是我們的企業拼命地找外商來合作。”
業內人士指出,對于醫藥零售業來說,似乎沒有看出有什么壓力。因為有“醫藥不分業”和“30家”這道坎卡著以及某些不利于外商藥品分銷業務發展的因素的制約,外資進入中國藥品分銷行業的腳步不會太快。
實力懸殊:國內藥店難敵外資大量涌入
朱長浩說,商務部剛批準永裕新興公司合資,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意味著我國政府一直限制外資進入藥品分銷領域的壁壘被徹底打破。醫藥商業對外資的不斷開放,對眾多國內醫藥銷售企業來說,無疑中形成了一定的壓力。壓力來自實力的懸殊:目前我國有13265家藥品批發企業,近16萬家零售藥店,而銷售只占市場份額的15%。連鎖藥店所占份額更小,年銷售額最高的醫藥連鎖店也不過7億元人民幣。而美國只有100家批發企業,前10位大型醫藥連鎖企業經營著全美15000家零售藥店,銷售額占全美藥品銷售額的60%。美國前3位醫藥批發企業銷售額占美國藥品銷售額的94%。美國藥品銷售額是2000億美元,我國是2000億人民幣。
兩種數字的對比,給我們提出的問題是,如果不進行整合,引進國外的管理營銷模式,家家沿襲固有的營銷模式,各自為戰,一旦外資大量涌入,中國的藥品零售企業有可能全線崩潰。
醫藥物流:我國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大
朱長浩經常出國考察,他說,外國的醫藥分銷企業與我們的醫藥分銷企業完全是兩碼事。國外的物流供應鏈一環扣一環,而我們是各管一攤,管供應的就只管供應,管銷售的只管銷售。而人家是從高端到終端一竿子捅到底,所有的環節都是電腦控制。控制上游(生產商)的產量,按需生產供應,以減少庫存的積壓;對于下游,可以根據銷售量供應。他們的資訊非常先進,每一個廠家都可以通過網絡查到他的產品在貨架上的情況。哪一家醫院、藥店銷售了多少,一目了然。而我們欠缺的就是有效的供應鏈。國內醫藥分銷企業掌握的市場分銷額,實際上是一個大約數,真正銷出去了多少,批發商只是根據發出去的貨來統計,究竟零售商倉庫里壓著多少貨,是統計不出來的。對于醫藥商業企業,掌握終端銷售額是生存和成功的關鍵。
庫存量大,財務成本高,這是我國醫藥分銷企業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朱長浩說,我到美國一家年銷售額在7億美元的小型醫藥批發公司考察時發現,除了上層的管理人員之外,倉庫里只有7個人。在我國這是不可想象的,沒有四五十個人是沒有辦法運作的。人家全部是計算機管理、機械化操作,他們發貨、監督、驗收都是一個人用計算機操作,使成本大大下降。我們的“流水線”,開票的只管開票,發貨的只管發貨,每一個環節的運作都是人海戰術。大家都熟悉麥當勞,所有的店面都是一個標準,一個面孔,一個經營服務模式。美國的藥品連鎖店,大小也是一樣的,色彩也是統一的。甚至某一種藥品擺在什么位置,都有嚴格的要求。
“外資進入中國醫藥分銷領域,對中國的醫藥分銷市場肯定有沖擊作用!敝扉L浩認為,這種沖擊是漸進式的,我們有一定的應對時間,如何才能在外資的沖擊下最終立于不敗之地,就要看我們如何加快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了。作者:王壽臣作者單位:經濟參考報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發布日期:2004-1-10星 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