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機構不斷推陳出新的投資理財產品讓普通個人投資者眼花繚亂。但是只要你看清各種理財產品的異同,盤算清口袋中的銀兩,選擇就不難。
集合理財:虛擬市場還是實業市場?
長盛基金一位分析人士認為,券商與信托公司集合理財產品區別還在于公募和私募。
公募提供的是標準化產品,風險防范的法律體系也比較完善,投資人、委托人和市場三方信息也比較對稱;而信托公司的私募要求客戶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項目信息通常不太會公布。但更重要的在于信托投資的廣泛性和靈活性是券商理財無法比擬的。券商的投資范圍與投資方式受到現行法規的制約,只能投向股票、債券等虛擬市場產品,而信托產品可以采用出租、出售、貸款、實業投資、同業拆放等方式橫跨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和產業市場,還可以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投資范圍和方向,當然也就意味著增值機會更多。
貨幣市場基金:姓“公”還是姓“私”?
2003年12月30日,國內首只貨幣市場基金———華安現金富利投資基金正式成立,對比此前陜國投推出的“央行票據信托計劃”,貨幣市場投資理財的硝煙隱約閃現。分析人士指出,信托、基金、銀行逐鹿貨幣市場將不可避免。
陜西國投投資經理李鵬對記者分析,信托公司運做模式靈活,產品流動性高,在一定程度上分解了風險;除非央行票據不兌付,發生系統風險,否則此信托計劃幾乎是沒風險的。而基金公司的每只貨幣基金規模最少要達到100億元以上,否則公司收益將不抵管理費用,加大了公司所要承擔的風險。
博時基金的肖冰強調了基金公司產品規范監管的優勢,基金公司的貨幣市場基金屬公募性質的,受證監會監督,因而更透明、規范;而信托公司在運作上沒有基金管理公司規范、專業。但不同投資者可以權衡對比,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投資機構和金融產品。
外匯理財:大戶還是散戶?
2003年,各家商業銀行都在不事聲張地推廣自己的外匯結構存款理財產品,信托業從中分明看到了外匯信托產品的影子。
上海國際信托公司的劉先生告訴記者,銀行外匯和信托外匯理財產品的風險大小不能籠統比較,但相對而言,信托的破產隔離能保障投資者的利益,投資運作范圍、客戶范圍也更靈活廣泛,對大的機構客戶更有優勢。外匯信托做的是信托投資業務,投資者的收入就是項目收益;而銀行一般把外匯資金拿到國際市場上購買各類投資基金,資者的收入由利息和投資收益兩部分構成,在面向普通投資者的零售業務上外匯信托無法和銀行競爭。
作者:本報實習記者 尤紅梅北京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