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難言之隱集體浮出水面 拯救行動即將拉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1月08日 11:43 南方周末 | ||
□本報駐京見習記者張春蔚 券商的難言之隱在去年集體浮出水面。政府和證監部門開始意識到,整頓券商的任務已越來越迫切 “漲”、“火”———元旦后的第一個星期一,人們滿嘴蹦著這兩個字,視線中滿是 1月5日,上證指數報收1568點,滬深兩地成交總金額達307億元,成交量創近期天量———春季行情提前啟動。當天記者在深圳各證券營業所看到:交易大廳內人氣頗旺,更有一些前來存錢的股民意謀新一輪牛市博弈。 “利空出盡是利好,”深圳某證券研究所所長意味深長地說,“從信托、銀行、保險到券商,以高層為主導的一種漸進式拯救正在有步驟拉開。” “券商的日子將會好過起來。”華林證券研究所副所長劉堪認為,“2004年券商將會冰火兩重天,好的更好,差的淘汰。” 券商之變 “牛市。”深圳世紀證券營業部經理李強忙歡了,評點起其他券商也是底氣十足:“現在是券商咸魚翻生的好時機。”他所在的營業部在當地同行的座次中正由2000年的180多位進入前10位。 有喜的,自然也有憂的。 有資料顯示:2003年上半年,全國126家券商營業收入為131億元,營業費用為112億元,利潤總額2.93億元,凈利潤為-1.93億元。其中贏利的券商50家,約六成的券商虧損。 據業內人士估計:2002年券商全行業虧損約在數百億元,加上以前積累下來的虧損數百億元———當前券商全行業潛在虧損已接近注冊資本總金額(2002年年底為1000億元)。換句話說,2003年大多數券商陪著市場在“遛彎”。 理解這句話,就需仔細把玩一張由證監會定底色,大小“券商”各自涂抹的背景板: 2003年4月5日,大連證券公司在停業整頓近7個月后,被中國證監會取消證券業務許可并責令關閉。 2003年5月,珠海證券被中國證監會吊銷證券經營資格。 2003年6月5日,富友證券被中信證券托管。9月26日,挪用客戶39億元托管國債的富友證券經紀有限公司被中國證監會正式叫停證券經紀業務。 2003年9月30日,金元證券開始全面托管海南證券在全國的8家經營部。 2003年11月25日,佳木斯證券被中國證監會關閉。作為佳木斯市獨家經營證券業務的券商,其主要問題出在債券以及高管攜款潛逃上。 2003年12月5日,不到3年兩億元的公司成為空殼的新華證券被中國證監會依法撤銷,其下的24家經營部被東北證券托管。 2004年1月2日,中國證監會和深圳市政府聯合頒發公告開始對南方證券實施行政接管。 …… “券商到了為誠信埋單的時候,”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這樣對記者表示,“來自券商的市場規范,預示著今年中國證券市場的一個好的開始。” 鐵腕人事 在券商埋單的同時,財政為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埋單,也幾乎成為“中國特色”的一個慣例。從1995年中銀信托被接管以來,數十家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無一不把國家財政作為最后的埋單人。 有限的財政資源,能背負金融領域的風險走多遠呢? 事實上,四大行僅僅補充資本金一項開口8000億,此外還有保險、信托、券商。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估計,中國金融業改革成本至少是3.7萬億以上。但國家需要埋單的地方太多了,僅僅電力投資一項在未來30年平均每年需要投入5096億元。 2006年,距離中國金融業大門敞開的一刻時間并不太長。按照周天勇的估計,國家對中國金融業還需要注資至少1.2萬億。 從公開的一些數據上,2003年前三季度證券公司累計虧損額為34億元,這意味著將超過2002年37億元的虧損。一度輝煌的證券公司已經滑落到危險的邊緣。 2003年9月,在被券商寄予“解決生存問題”厚望的“券商峰會”上,李小雪強調了券商的“三條鐵律”:嚴禁挪用客戶交易結算資金、嚴禁挪用客戶委托管理的資產、嚴禁挪用客戶托管的債券。但從富友、佳木斯、新華等證券公司的相繼關閉問題上,有人直指證監會監管部門的“鐵律”明顯提出太晚。 華林證券研究所副所長劉堪指出:當前證券業的現狀,固然有證券公司自身的違規,但更多的是歷史因素,監管部門也有責任。有時監管變成限制,創新往往又不給政策。 去年12月4日,中國證監會內部宣布的一份人事調整決定: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兼機構監管部原主任李小雪出任證監會紀委書記;其空缺的職位由中國證券業協會長莊心一接任。 監管和發展,正是莊心一的雙重身份和雙重責任。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談到:莊心一這個證監會的“老人”,做了近4年主管深圳金融業務的副市長,后在擔任證券業協會會長時,就時常站在券商的立場說話。證券業協會在一些時候也確實發出與證監會不同的聲音。在2002年證券經紀傭金下浮的調整中,莊站在券商立場思考問題,最終讓證監會同意由協會全權處理傭金問題。 顯然,隨著證監會職能的調整,證監會和證券業協會的分工的加強和細化,莊也許會給證券市場帶來一些實質性的變化。 尋找出路 伴隨著券商之變的證監會也上演著人事調整。兩個不同的改變,共同傳遞著一個信號:券商拯救行動已逐漸拉開。 在這場拯救過程中亮相頻率最高的幾個詞是“管理混亂”,“挪用保證金”。 對于券商現在已經很難用簡單的市場行為來解釋。以前的申銀萬國、國泰君安的合并有最終結果,主要是當時的市場環境比較好,扭虧為盈后比較好接管。但是時間越長,窟窿越大,動輒幾十上百億誰也扛不下來。在證券公司的問題上,實際上關系的是政府的信譽。湘財證券研發中心王驍敏認為:這個行業需要政府指導,券商的日子會好過的。 更有業內人士指出:眼下即使將證券公司以往的債務全部調零,他們面臨的最大困境依然是資金斷流。在目前的體制下,券商只有兩種業務賺錢:一是經紀業務,一是投行做的包裝業務。目前券商的主要收入更來自傭金。 在自營業務上,券商則遭遇了股市與債市的雙重低迷。2003年8月一個月時間里,國債價格平均下跌2.5元以上,上證國債指數跌破2002年底的100點基點。由于部分大券商2002年債券收入在1億元以上,中等規模的券商也在5000萬元。券商在去年走進了無間道。 華林證券研究所劉堪表示:3年股市低迷,在投資者和券商雙雙落水的時候,保護投資者同時也該重點解決券商生存。最主要的還是監管層就整個金融市場的產業政策作出通盤規劃。否則在目前市場回暖的情況下,券商發展的深層矛盾將再次潛伏下來。 “我們即將面對更大的游戲規則,券商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拯救券商不過是變革中的一個小環節,引爆更多的定時炸彈是積極的化解,更是尋找改革案例的求解。”一位從業12年的證券業人士如是說。 業內人士表示:能否向券商開放更多的金融工具,尤其是流動性較強的信用工具,如股票質押融資業務等,究其實是給券商以金融機構待遇。這也許是券商死里逃生的一條大路。 來自招商證券的幾個最新數據顯示:其去年金葵花委托理財規模達5億元。這種打著產品創新和集合理財旗幟的新產品,通過網上交易完成的在四成左右。70%的交易沒有通過營業部完成,業務拓展營業部反而縮減1萬多平米,直接節約成本700萬元。產品創新、節約交易成本以及對混業經營的期待,讓2004年的券商多了點血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