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連續3年的低迷后,歐元區經濟可望在2004年走上復蘇之路。不過,在歐元大幅升值損害到出口這一重要增長引擎的情況下,歐元區的經濟復蘇究竟力度如何還是個問號。
歐盟委員會在其經濟預測報告中明確承認,出口是帶動歐元區經濟回升的主要因素。2003年上半年,歐元區經濟已經處于停滯狀態,正是第三季度出口猛增2.2%,才帶動該季
度經濟增長率升至0.4%。在預測今年的經濟增長前景時,歐盟委員會也將全球其它地區經濟的全面復蘇作為最大的利好因素,并期待今年的出口增長率能達到5.1%。
但是,目前歐元漲勢過猛,已經對歐元區的出口、進而對其經濟增長前景構成了威脅。目前,歐元對美元的比價已經突破了1比1.27,已比去年年初上升了近30%。歐元的上漲,最直接打擊的便是歐元區的出口。歐元上漲不僅使歐元區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更為昂貴,也使得歐元區跨國企業在海外銷售后換為歐元時獲利減少。相比美國和日本而言,歐元區經濟更易受到貨幣匯率變動的影響,因為歐元區商品和服務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高達17%,而美國和日本的相應比例僅分別為10%和11%。
除出口外,歐盟委員會也把希望寄托在歐元區內需的復蘇上。從目前的情況看,確實有一些有利于個人消費增加的因素。歐元區的通貨膨脹率一直在2%左右,歐元的升值也降低了進口商品的價格,從而增加了消費者的購買力。從利率角度看,歐元區的利率目前僅為2%,維持在歷史最低水平,降低了人們的信貸成本。而自2003年4月開始,歐洲股市普遍出現了反彈和上漲,這些都有助于消費者“打開錢包”。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歐元區與美國的貿易和投資關系日益密切,兩個地區經濟增長的同步性也日趨明顯,但歐元區的經濟周期一般要比美國滯后一年。從這個角度講,歐元區雖然在2004年會出現經濟復蘇,但復蘇的力度肯定要小于美國,甚至也可能小于日本,繼續掛在世界經濟增長列車的最后。(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