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淮:1952年2月生,1987年在中國人民大學獲博士學位,1993年獲研究員職稱,為國家級有特殊貢獻專家,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研究所副所長,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曾于1987年至1989在日本東海大學作訪問學者,1992年至1993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作客座研究員;出版有《工業化-中國面臨的挑戰》、《日本產業政策研究》、《對話“十五”-中國中長期發展戰略再審視》、《走過世紀之交:戰略與政策研究》、《熱點隨想》等專著十余部,公開發表論文數百篇;主要研究領域:工業化理論、產業結構理論、區域經濟理論、
人口就業理論等;曾獲國家發展獎一、二等獎(集體)、國家教委優秀著作獎(個人)、遼寧省社會科學一等獎(個人);近期主持有《跨世紀戰略發展過程中的中國經濟結構研究》、《世紀末的中國經濟增長》、《過剩經濟:形勢與對策》、《重要基礎產業的資產重組研究》、《1999:中國中長期發展戰略再審視》、《中國國有投資公司在發展與改革過程中的戰略定位》、《保障國家石油安全的戰略思路》等重大課題研究。
中國經濟增長趨勢究竟如何?我認為,中國目前的國民經濟正處于良性的較高增長區間運行。在我國,目前至少存在著四大方面長期性的經濟增長推動力量。
第一是城市化。我們當前面臨的城市規模擴張并非是短期內房地產或者基礎設施投資增長帶動的,而是一個和幾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和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和城市本身的國際化、現代化密切聯系在一起的過程帶動的。這個過程才不過方興未艾。
第二是全球化趨勢下的世界經濟重新分工和資本重新配置。近年來,人們熱衷討論的“中國能否成為世界制造中心”這個話題,以及我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背后的外資大量流入,在一定意義上所昭示的,正是我國步入穩定參與世界分工和成為全球資源聚集中心這個趨勢。
第三是消費結構的升級。2002年,“汽車進家庭”已經明顯啟動。2003年第二季度的“SARS”疫情并沒有擋住后半年的旅游高潮。可以斷言,在消費結構升級的推動下,中國正在步入一個收入需求彈性高漲的階段。
第四是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中國當前的產業結構變化,不僅表現為支持增長的新熱點產業正在形成,更重要的是對社會資源占用比重最大的很多重要產業正在大踏步地加入市場經濟的運行軌道。當前,輿論中很多人擔心房地產業“過熱”。其實這個產業所作的并非僅僅是在蓋房子和進行土地開發,更重要的是在把土地、物業以及大量城市資源從計劃經濟、福利制度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納入市場經濟運行的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