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副部長,研究員。1991年至1993年在清華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工作。1993年進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1994年曾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經濟系和卡爾頓大學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產業經濟、技術經濟等。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并多次獲得部委級獎勵。
重化工業加速發展是近兩年開始表現出來并在2003年更加顯著的新特點,這是否意味
著中國經濟出現了具有中長期意義的結構性變化,是否意味著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開始步入“重化工業時期”,是一個需要尋求答案的重大問題,也是把握2004年以及更長時期經濟增長走勢的基礎。如果這一命題成立,中國經濟就會出現效果巨大的新的增長動力,其作用的時間也具有一定時期的可持續性,并出現產業結構較大幅度的變動。做出“重化工業新時期”的判斷,除了評價重化工業在工業結構中的比例和增長率外(事實上2002年重工業占工業增加值的比例達到60.9%,預計2003年的比例超過64%),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持續的增長能力,以避免短期因素造成誤判。
從新一輪重化工業快速發展的產生機制看,主要取決于兩大因素:一是內需結構的升級,即汽車、住宅等逐步成為了新的消費熱點,盡管一些重工業是生產投資品的,但從投入產出關系看,在很大程度上與這些新的最終消費領域有關,也就是說,以滿足新的最終消費為目的的汽車、房地產等行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鋼鐵、建材、裝備制造等產業關聯度較為密切的行業快速發展,形成了關聯密切的高增長產業群;二是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城市大規模建設做創造的需求。而消費結構升級和城市化所釋放的需求,對于重化工業的發展具有持續性。由此,可得出中國經濟正進入“重化工業時期”,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開始出現了階段性轉型的結論,這就意味此特征將影響2004年以及今后較長時期的中國經濟。為此,在實施宏觀經濟政策時,就需要以“重化工業時期”結構變化的角度來觀察高增長行業的運行態勢,把握好新階段的規律特征,切忌因局部的問題而傷及經濟增長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