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生:建立國資委財務報表公示制度[上]
根據十六大奠定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國務院、省、(地)市三級政府將成立300個國資委。如何保證這項重大改革的有效性?河南學者陳蘭生建議必須建立國資委財務報表公示制度才能保證改革取得真正實效。
一、建立國資委財務報表公示制度,是遏制企業國有資產流失貶值的需要
建國初,政府沒收了舊政權官僚資本工商業公私合營了私營工商業。建國50多年來,我國已建立了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基礎。企業國有資產的存量,據財政部公布至2002年底一般工商企業(指不含金融類)凈資產65476.7億元。但這并非企業國有凈產真正存量,起碼還應有兩大扣除。一是社會保障歷史欠帳。建國后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有企業職工的工資沒有包括退休后的社會保障收入。綜合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社會保障歷史欠帳最少也有2萬億元。二是國有企業造成的銀行壞帳。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不良資產,包括剝離給資產管理公司的總計3.2萬億元。按理想的回收率計壞帳也不下2萬億元。若銀行依法強制收回到期債權,很多國企必須資產變現還債或破產清償。銀行壞帳轉移給國家財政,成為“準國債”(樊綱)才能保住這部分企業國有資產。此外還有企業財務不實和各種潛虧掛賬。扣除這兩項之后企業國資產實有存量就很有限了。而多年前就有專家說,按一般資產保值增值標準,估算國有企業資產應有幾十萬億了,可見貶值流失之嚴重。貶值流失主要渠道,一是腐敗性化公為私;二是由企業向社會流失;三是隨意決策,盲目投資,大量資本根本就沒形成有效資產;四是經營管理不善,企業虧損、倒閉,資產貶值縮水。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無人真正負責的企業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為此必須進行管理體制改革,國資委成立,當務之急是如何遏制資產貶值流失,其效果如何就應由財務報表來說明。
二、建立國資委財務報表公示制度,是保障真正出資人知情權、監督權的需要
陳蘭生認為,上市公司公示財務報表制度,是為保障出資人對企業經營的知情權、監督權和投資選擇權而安排的,因為其出資人分布全社會。國有企業真正出資人是全體公民故稱全民所有制,因此國企經營狀況與全民利益緊密相關。
國有企業資本來自個人與企業的納稅。單位不納稅,職工的工資福利會更多些,現在“唯有納稅和死亡是無法逃脫的”。為什么投資?其理論基礎是:投資是放棄現在部分消費,換取投資收益增加未來消費。私人投資的目的很明確,投資成功,財富增多,消費水平會有顯著提高。納稅人納稅投資辦國有企業購買公共物品,應該是讓納稅人放棄當前部分公共物品消費,以投資收益為納稅人購買更多未來公共物品,包括公益性企業為納稅人創造更多公益享受。根據誰投資誰獲收益誰擔風險的對應關系,投資風險也應由納稅人承擔。國企資產嚴重貶值流失,與為保證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和意識形態作用,不斷加大投資和維持國企生存投入,減少公共物品供給——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環境保護,貧因救助,“三農”治理等公共物品嚴重短缺——緊密相關。為保公共物品最低供給,稅收之外大量收取預算外收入。從社會福利看,2001年財政支出中份額最大的經濟建設占34.2%,而福利支出僅占1.41%,世界多數國家財政支出社會福利都占大頭。社保歷史賬、銀行壞賬最終也是納稅人承擔,其途徑不是增稅就是減少公共物品供給。因此,國資委必須增強全民是國有企業出資人的意識,為人民利益管好國有資產,政治上講就是在國資運營管理領域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是無論競爭領域或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領域企業的國有資產,都必須保值增值,最起碼保值,只有保值增值才能發揮國有的經濟主導作用、控制力和影響力,帶動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給人民帶來經濟利益。國有資產貶值就是損害人民利益。二是尊重人民知情權,這樣說是因為過去這項權利未受到尊重。企業國有資產經營狀況只能霧里看花。國家審計署2002年審計報告稱,審計1290家國有控股企業,財務失真和會計造假行為達68%,各種違紀金額高達1000多億元。尊重全民真正出資人知情權,國資委就要公示真實反映各項經營指標的財務報表以保證真正出資人知情基礎上行使監督權。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發布日期:2004-1-6星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