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報告確立了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這一分配理論和制度的重大創新,決定了證券市場的投資人所獲得的交易價差、股息、利息等合法的非勞動收入必須受到法律保護,任何對投資人合法權益的侵犯,都應當依法受到追究。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2003年初召開的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指出:堅持把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作為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投資者是證券市場的基石,只有把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作為證券市場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增強投資者信心,證券市場的改革開放和
穩定發展才能具備堅實的基礎。對于中國絕大多數股民來說,無論證券市場發生多少風云變幻,投資者權益保護才是證券市場的永恒話題。
回顧過去的一年,監管部門與立法、司法部門在投資者保護方面實施了一些有力措施,從而使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權益得到了有效保障。2003年也當之無愧地成為證券市場投資者的維權之年。
法律環境日漸完善
相比較為平靜的2002年,2003年中國證券市場走過了不平靜的一年,我們經歷了年初階段的牛市幻想、非典影響全球經濟的大起大落,證券公司的蕭條、莊家的潰敗、股民的撤退,接受了基金價值投資的理念,也見識到了QFII的出手不凡。其中每一事件無不伴隨著投資者呼吁維權的聲音,折射出中國證券市場在發展中走向成熟的沉重步伐。事實上,要做好保護投資者權益這項工作,需要立法、執法、司法等部門多方面的努力。
投資者權益保護有賴于良好的法律環境。法律制度是否健全,尤其是投資者保護方面的法律制度是否健全,是一個國家資本市場能否穩定和保持繁榮的重要基礎。我國內地證券市場經過12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場規模空前發展,目前擁有上市公司1200余家,投資者開戶數6800萬,總市值在亞洲僅次于東京和我國香港證券交易所。近年來,我國內地立法也始終重視證券市場中的投資者保護。由于投資者保護的內容涉及證券市場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在從公司立法、刑事立法、民事立法、證券立法等多方面滲入投資者保護的內容,密切結合,融為一體。但是,在現行我國有關證券的立法中,對證券市場的各種違法違規事件的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的規定比較全面,而對其侵犯中小股民合法權益的民事責任的條款就比較少。在《證券法》中,僅有第63條、207條提到證券民事賠償,但是由于條款過于原則,可操作性不強,從而導致一段時期中權益受到侵犯的中小投資者很難獲得賠償。正因如此,對投資者權益保護也一度形成了難以逾越的法律瓶頸。
2003年1月9日,在眾多投資者的期盼中,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1·9規定》)正式公布,并將于2003年2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審理證券民事賠償案件適用法律的第一個系統性司法解釋,是我國司法本著由點及面和逐步介入的原則,逐步完善證券市場侵權民事責任制度的重要舉措。從1996年首起股民狀告上市公司虛假陳述要求民事賠償敗訴,至2001年9月最高法院通知暫不受理此類案件,2002年最高人民們法院《1·15通知》,再至該規定的出臺,我國證券市場民事索賠經歷了6年艱難的破冰之旅。
《1·9規定》在虛假陳述證券民事賠償案件的管轄、訴訟主體資格、訴訟方式、侵權行為認定、因果關系、主觀歸責、損失界定等方面填補了我國證券法律、法規的空白。對投資者而言,受到虛假陳述的侵害后,可以通過司法途徑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此舉不僅對人民法院審理虛假陳述證券民事賠償案件具有重要的規范作用,而且對我國證券市場的穩步健康發展也將產生積極影響。
2003年10月28日,各界期待已久的《證券投資基金法》獲得高票表決通過,并將從2004年6月1日起施行。2003年,可以說是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發展6年來行業成長最好的一年,我國基金業無論是在數量、規模,還是品種創新、業績表現上都邁上了一個新臺階,《證券投資基金法》的出臺也在意料之中。然而,國際經驗表明只有構建了切實可行的制度框架,為基金持有人提供有效的保護機制,才是保證基金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認真研讀《證券投資基金法》的相關規定,可以看出此次出臺的《證券投資基金法》切實體現了投資者保護的立法宗旨。
2003年7月18日,全國人大財經委成立證券法修改起草工作機構,這標志著作為證券市場的根本大法證券法的修改工作正式啟動。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是所有投資者共同的根本利益所在。而證券立法的目的就是為了給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合適的法律環境、法律框架和法律依據。在此原則的指導下,券商融資和混業經營問題、銀行資金入市、T+0回轉交易、做空機制等方面都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在此之后,中國證監會、中國證券業協會等機構專門召開《證券法》修改研討會,各地業界部門也積極行動起來,在全國掀起了新一輪證券法修改大討論熱潮。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周正慶透露,《證券法》修正案草案擬于2004年4月提交初審,盡管其總的修改面不算大,但在涉及混業經營、發展衍生金融工具等方面都準備留下空間,修改后的《證券法》既要有利于防范風險,又要有利于促進市場發展;既要有利于發揮證券市場各項功能,又要有利于有效維護廣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使投資者樹立起對證券市場規范發展的長遠信心。
資本市場相關法律制度建設也在進一步推進。2003年8月,全國人大重新啟動新一輪《破產法》立法工作,并在12月表決通過《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草案》、《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等三大銀行法。最高人民法院在發布了《關于審理期貨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的司法解釋后,又開始準備制定保險法、委托理財合同糾紛案件等相關司法解釋,還專門舉行專家論證會。
司法介入程度繼續加深
2003年1月9日,隨著《1·9規定》的頒布,證券民事賠償訴訟案件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幾乎在同一時間,各地維權律師紛紛開始行動,以使廣大投資者權益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大慶聯誼、嘉寶集團、ST同達、*ST圣方、ST東方、ST銀廣夏等一批與虛假陳述有關的上市公司再次成為各界關注的熱點。
截至2003年底,證券民事賠償案共立案約16001700件。與2002年相比,所受理的案件涉及股票種類從A股擴大到B股,被告范圍從境內機構擴大到境外機構,適用的前置條件也從單一的中國證監會處罰決定擴展到財政部處罰決定、法院刑事判決文書。由于審理證券民事賠償案件復雜性的緣故,目前已收案件尚未出現相應的判決,并具有結案的少、已獲賠償的少、審理周期長、證據要求高的特點,與廣大投資者和原告的期望而言尚有相當距離。
公司治理走向規范
一個證券市場的規范運作,歸根結底取決于其證券市場參與者的素質。其中,上市公司是證券市場的細胞,它的素質、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是股市賴以存在的基礎。而證券經營機構的規范運作亦為證券市場穩定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離不開對上市公司與證券公司的規范運作的監督和完善。
為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適應證券市場的發展需要,2003年12月22日中國證監會對《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2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2002年修訂)的相關條款作了修訂:增加了要求披露公司前10名流通股股東的名稱全稱、年末持有流通股的數量和種類,如前十名流通股股東之間存在關聯關系的,要求加以說明。
2003年12月15日,《證券公司治理準則(試行)》、《證券公司內部控制指引》、《關于加強證券公司營業部內部控制若干措施的意見》等規章的紛紛出臺,有力地推動了證券公司規范運作、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為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提供了必要的制度支持。12月18日,中國證監會又公布了《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這是在證券公司管理資產規模不斷擴大、資產管理形式也從定向資產管理業務向集合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的背景下,為進一步規范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而發布的。
實施證券發行上市保薦制度是對證券發行上市建立市場約束機制的重要制度探索,中國證監會于2003年12月28日公布了《證券發行上市保薦制度暫行辦法》,這項制度的推行必將對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促進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產生積極作用,為保護投資者權益更添一道屏障。
除了以上監管層對公司治理的有力監督和引導外,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也開始意識到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更加主動地投入到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保護投資者利益中來。一些公司開始改變以前被動披露的習慣,轉向主動加強與投資者的溝通,采取自愿性信息披露,注重做好投資者關系工作,讓投資者了解公司的業績、戰略、發展潛力,了解公司的內在價值,從而贏得投資者的信任、得到投資者的支持。
投資者維權意識日益增強
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除了需要繼續完善立法、司法工作外,還有賴于投資者自身維權意識的提高。
我國證券市場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仍存在著許多不規范的問題。上市公司、證券中介機構運作不規范,內幕交易、操作股市、惡意炒作、散布虛假信息等違法行為仍較嚴重。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證監會和滬深兩地證券交易所一方面加大了對市場違規事件的監管力度;另一方面,把加強投資者教育、培養理性投資者作為一項長期工作來抓,通過教育提高投資者的風險辨別能力和維權意識,有力地維護了證券市場的穩定。而作為證券專業媒體,上海證券報開展了股市為什么缺乏吸引力的大討論,從制度建設層面來關心市場發展,關心投資者權益的保護。
無論是招商銀行發行可轉債時基金聯盟的聯合行動,還是輕騎小股東征集股東投票權的行動,都表明投資者權益意識開始提高,不再屈從于用腳投票的現狀,開始主動用手投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內容策劃:華東政法學院 吳弘教授 上海證券報 牟敦國 執筆人:華東政法學院 孫靜 許景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