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并注明摘自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
2003年中國準備啟動“龐大“的核電計劃,并將核電首次納入國家電力規劃之中,在全球核電發展緩慢的今天,中國這一戰略令全球矚目。中國核電行動背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中國將通過怎樣的決策模式推進這一計劃?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程度能否在未來得到進一
步提高?中國核電的技術路徑如何選擇?這些都將決定著中國核電未來的命運
伴隨著今冬的電荒,各地傳來了核電的腳步聲:湖北省目前正為一個擬建的核電項目選址,力爭使湖北成為中國內陸首個核電省份。湖南省也通過了全省核電建設規劃,力爭在2010年前新建兩臺90萬千瓦的核電機組。而重慶市也向國家發改委遞交了核電站項目申請報告,與此同時,四川省在宜賓積極選址,籌建核電站。
“全球核電復蘇要看中國的臉色了!”12月26日,法國電力公司中國分部工程項目及資產管理總經理高德龍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他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邁入世界核電大國的第一陣營,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目前世界核電第一大國法國。
地方沖動背后
趕在2003年的最后一個月,廣東省將一份陽江核電項目建議書上報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
“俗話說事不過三,但這是陽江第四次向國家申報建設核電站。”胡文泉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他是籌建中的廣東陽江核電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之前任職于國內著名的大亞灣核電站。
對于地處廣東西部的陽江而言,爭取核電完全可以用鍥而不舍來形容。陽江核電站選址始于1988年。當時陽江與嶺澳同被推薦為廣東第二核電站的候選廠址,后來嶺澳捷足先登,而陽江始終沒有正式進入國家的核電項目建設規劃中。
據了解,雖然沒有拿到“準生證”,但核電站的征地工作已經花去了一億人民幣,陽江核電站的籌備工作也沒有停止,2003年8月陽江核電站進場道路招標工程在深圳開標。
這種迫不及待是因為“陽江實在太需要這個核電項目了”,當地計委的一位官員說。陽江市政府甚至把核電站當作陽江的第一要務來抓。該市在廣東屬于經濟較落后的區域,而建核電項目,計劃中高達80億美元的投資將帶動當地經濟的迅速發展。“核電站將成為陽江的品牌,擴大陽江的知名度,帶來更多的投資。”胡文泉說。
核電站投產發電后,可以給當地稅收帶來巨大的收益。據介紹,大亞灣核電站2002年實現利稅數十億元人民幣,上繳各項稅金超2億元人民幣。核電站對地方政府的誘惑還體現在建站資金的來源上,同在廣東的“大亞灣核電站并沒有花費當地政府的一分錢,卻從最初的4億多美元的注冊資金滾動到今天的570億元資產,并以核養核建立兩座新的核電站。”大亞灣核電運營管理有限公司鄭東山副總經理介紹說。
與建站地區不同,廣東省考慮更多的是——廣東自身電力格局中的位置和作用。自2001年以來,廣東連續三年電力供應偏緊,今年上半年統調負荷已14次創下新高。而廣東對煤和石油極度依賴外部輸入,同時,廣東酸雨覆蓋面目前約為70%,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約40億元,從環保和經濟角度看,廣東省政府認為,核電這樣的清潔能源將成為今后電源開發的方向。
像廣東陽江這樣的地方政府還有很多,他們的核電沖動正是對于近期中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的核電遠景規劃的回應。
電力缺口是“核”心動力
目前,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明確了核電“遠景規劃”:到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600萬千瓦。這個規劃意味著,從2004年起中國每年將至少批準建設兩個百萬級核電機組,這意味著中國今后16年每年都要建一座“大亞灣”。
中國核電事實上已經發展了30余年,但國內核電發展規劃從來都沒有進入到全國電力規劃的大盤子中,都是采取單個安排、分散建設的。契機終于在2003年出現。
由于“電荒”頻發,中國政府在2003年年初決定調整“十五規劃”中的電力部分。由此,“適度發展核電”得到了“量化”的機會。根據“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中國GDP翻兩番,達到4萬億美元的經濟發展目標估計,屆時全國約需發電裝機容量為8億~9億千瓦左右。目前國內已有裝機容量是3.5億千瓦,需要新增量4.5億~5.5億千瓦。
從我國資源的稟賦來看,“實現上述目標,如果全部用煤就必須新增12億噸以上電力用煤,由此將對資源、采掘、運輸及環境帶來難以承受之重。”國家發改委重大項目稽查辦公室湯紫德(原國務院核電辦高級工程師)說。電力缺口和電力結構單一成了中國啟動核電的直接動力。
“這標志著中國核電工業由原先的適度發展進入到加速發展的階段。”國家發改委研究院能源所副所長韓文科評價說。2003年9月30日,國務院副總理黃菊、曾培炎主持會議,專題研究核電發展規劃問題;10月24日,作為國務院核電領導小組組長的副總理曾培炎在杭州主持召開了核電建設會議,重新啟動核電的戰略逐漸清晰。
在國家通過核電調整能源的背后,保持核技術的意圖也隱約可見,中國目前的核工業沿用的是原蘇聯模式,屬于軍民混營。一位中國核工業的見證者認為,對于世界許多國家而言,發展核電對于保持一支核技術隊伍是很重要的。“比如,日本雖然是一個無核國家,可是它要是真正搞原子彈、氫彈的話,肯定是很快的。”這位人士說。
世界冷靜與中國的熱情
2003年11月,由中國技術進出口總公司牽頭、中國核工業集團和廣東核電集團組成業主的核電全球招標項目準備會議展開。
法國的法碼通公司、美國的西屋公司以及俄國、日本、德國等國家的六大核電設備供應商云集北京。
這樣的熱鬧場面,在全球核電停滯20多年的背景下頗為罕見。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動力堆信息系統(PRIS)的數據顯示,2000年底,全世界正在運行的核動力堆共有438座,而到2003年3月,全世界共有441個核電機組運行,僅增加了3座。前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布利克斯離任前感慨地說,“現在,世界核電停滯了。”
雖然國家發改委的核電遠景計劃只占到2020年全國發電總量的4%,但絕對數量卻非常大,鑒于目前國內各地對于核電的熱情,高德龍估計到2020年中國核電的實際發展規模甚至要超過目前的規劃。
但由此而來,“巨大的資金投入、不斷增長的預算、日益積累的核廢料以及核電站管理,都是未知的變數。”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王毅研究員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在過去40年中,除了世界各國的核電成本變化之大令人難以琢磨之外,核廢料的處理長期以來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目前尚沒有妥善處理高放核廢料的辦法。
“有些國家發展核電的教訓值得我們重視,如80年代前后巴西、西班牙等國在核電規劃不確定的情況下,花費大量資金盲目引進技術,待建了幾座核電站后沒有后續項目,造成很大損失。”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總工程師馬福邦院士最近撰文指出,中國應引以為戒。
稿件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王晨波 朱麗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