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賓:《河南師范大學學報》編審孫景峰本報記者:王衍詩
本題提示 學術期刊在當下的責任擔當可理解為:反映時代精神、積累學術成果和為經濟建設服務。學術期刊要擔負起相應的責任,努力建構學術研究規范化的編輯出版機制。要真正使中國學術期刊擺脫尷尬處境,首先和根本的途徑就是治濫治散,建立制度性的淘汰機制。
記者:據最新資料統計,在我國9200多種期刊中,學術期刊占了近一半。有人認為,有些期刊只是為了一些人發表文章方便而創辦的。作為長期從事學術期刊編輯和研究的學者,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孫景峰(圖左):你說的情況確實存在。學術期刊應擔當兩個方面的責任:一是反映時代精神,記錄文明成果,把這個時代最優秀的文化成果記錄下來。二是要為經濟建設服務。要研究經濟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為決策層充當“智囊團”和“思想庫”。
當然,這兩方面的使命是對整個學術期刊陣營而言的。具體到期刊個體,不同期刊的使命擔當各有其主要方面。以反映基礎研究成果為主的學術期刊在記錄傳承優秀文化成果方面發揮作用;而一些工科學術期刊則與經濟建設和當下的社會發展聯系緊密一些。我們說,只要在其中一方面作出了貢獻,這家期刊就有存在的價值。
記者:近年來,學術研究失范的個案不斷涌現,從大學生、一般研究人員到博士生導師等,都有涉嫌抄襲他人研究成果的情況發生。學術期刊該如何減少這種現象?
孫景峰: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在編輯出版這個環節上沒有把好關。編輯出版環節是學術研究成果由文稿到正式出版物的閘門,是保證學術研究規范的最后一道關口。應建構學術研究規范化的編輯出版機制。
學術研究規范化的編輯出版機制包括示范機制,即學術期刊及其編輯對作者的示范作用;強制機制,通過審稿這一關鍵環節,要盡可能地把那些不遵守學術規范的成果拒于門外;追究機制,即學術期刊要運用法律武器和輿論力量,讓作者為因其不遵守學術研究規范給期刊帶來的名譽損失和物質損失負責,對那些因失察而使期刊蒙受損失的編輯人員予以追究。
從本質上說,學術研究規范與編輯出版規范是一致的。不規范的學術研究成果能得以公諸于世,其根本原因在于編輯出版這個環節失范。可以肯定地認為,學術研究規范化的編輯出版機制的建立,有助于減少學術研究失范的發生。
記者:如何看待不少學術期刊面臨困境的問題?
孫景峰:目前不少學術期刊處境尷尬的根本原因,在于低水平重復出版。學術期刊的制度性結構調整力度還不夠,期刊的發展缺乏自我淘汰機制,特別是缺乏社會強制淘汰機制的真正介入,刊物有生難滅,學術期刊結構的優化自然也就難以實現。
低水平學術期刊的大量涌現,破壞了中國的學術生態,破壞了學術期刊的整體質量形象。要真正使中國學術期刊擺脫尷尬處境,首先和根本的途徑就是治濫治散,引進競爭機制,建立制度性的淘汰機制,對期刊實行動態優化管理。對于那些不具備辦刊條件、學術水平低、編輯力量不達標者一律吊銷刊號,革除事實上存在的刊號終身制,實現人力、物力、財力和學術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最終形成布局合理、數量適中的學術期刊結構,優秀的學術期刊才能脫穎而出,中國學術期刊才能擺脫困境。(攝影:本報記者 趙洪波)
稿件來源: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