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制改革指向經濟結構調整
積極財政政策雖未“淡出”但已“轉型”;2004年中國將全方位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
作為財政改革的另一個方面,中國的財政政策已經開始從總量政策轉向結構政策。人們看到,自1998年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之后,中央財政每年將數千億元人民幣的國債發
行收入直接用于投資,借以拉動疲弱的內需,維系國內生產總值于7%左右的增速前行。
這些財政投資項目的選擇性自然很強,比如支持交通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國有企業的技術改造以及退耕還林、西部大開發等,應當說帶有明顯的優化經濟結構的特點。
但是,由于國有經濟已經明確“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調整思路,能夠允許政府投資的領域勢必過于狹窄,使得政府投資對中國急需的產業結構調整幾乎無法產生影響。因此,經濟學界通常認為,以“國債收入直接投資”為特征的積極財政政策,基本還是一個總量政策,對經濟結構的影響十分有限。
這種狀況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按照中央《決定》的要求,財政政策的目標被鎖定于“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結構和調節收入,完善財政政策的有效實施方式”。
這短短一行字中孕育著一場變革,即“稅制改革”。因為只有對不同的行業課以不同的稅率,才是優化國家經濟結構的最有效的方式。《決定》同時也告訴世人:無論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制訂的前提都是“國家計劃明確的宏觀調控目標和總體要求”。
《決定》已經明確提出中國將推進“按照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原則,穩步推進稅收改革”。2003年12月,《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03、2004》一書正式出版,表明中國新一輪稅制改革的總體思路已經敲定。
從現實看,農業稅改在全國推廣實施、出口退稅率發生的結構性變化、企業所得稅率調整方案大體成型、增值稅轉型(從流轉稅變為消費稅)即將在東北試點,等等,就《財經時報》目前掌握的信息,一系列重大的稅制改革已經上路,并在2004年必將形成重要突破。
基于新的理念,去年以來經濟學界有關“積極財政政策是否應淡出”的討論似乎也逐漸“淡出”了,尤其是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2004年“要繼續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之后,積極財政政策開始了它的第6個年頭。
積極財政政策雖未“淡出”卻已發生了“轉型”。據財政部官員解釋,所謂“轉型”,就是要“適時適度調整和優化政府投資的方向、結構和力度,豐富積極財政政策的內容和手段”。財政政策開始傾向于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的結合。來自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稅總局的信息表明,伴隨著2004年的稅制改革,中國將全方位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而國債發行收入必然將輔助這一改革的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