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賃借助新稅制熊態轉牛
2004關注熱點:金融租賃籌謀向電信、飛機、醫療設備等行業延伸;加快與商業銀行、證券、信托等建立各種合作模式
“伴隨著一系列政策在2003年陸續出臺,租賃業呼吁政策的時代即將結束了。”租賃
專家沙泉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十分感慨。
前不久,國家稅務總局出臺文件,宣布允許電子、船舶、飛機制造、醫藥生產等企業自主加速折舊。更重要的是,中央財政正在從“建設型”向“公共型”過渡,增值稅從“生產型”轉為“消費型”后,生產設備投資將準許抵扣增值稅。這意味著租賃業發展環境中必需的四項措施——租賃立法、會計準則、稅收制度、監督管理,都將隨著基本稅收制度的完善和調整而基本到位。
將于2004年7月1日實施的《行政許可法》,也決定著一直呼吁強烈的內資廠商開展融資租賃的準入標準此前必須出臺。
政策環境陡轉
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租賃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屈延凱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進一步分析了稅收政策會對租賃業務的積極影響:“從國際上看,凡是實行消費型增值稅的國家,租賃業都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最明顯的是租賃模式可以均衡企業的非均衡利潤,幫助企業消化不利因素。例如,企業購置設備當年,由于稅收抵扣多,所以可能造成利潤非正常增長,而轉年由于沒有購置設備抵扣則會下降,從而加大了企業利潤及經營現金流的波動。此時,如果企業利用租賃公司把購置設備變為租賃設備,那么租賃公司就可以通過加速設備折舊,使企業因稅收抵扣形成的利潤均攤于隨后數年,從而穩定了企業利潤。
因此,新稅制可以使專業設備租賃服務公司與融資租賃公司業務合作需求增多,特別會使經營性租賃業務大增。
另外,新稅制強化了專業租賃公司的投資能力,因為他們購置設備也可以抵扣增值稅。出于客戶對表外融資的需求和對經營現金流匹配的要求,經營性租賃和靈活的租金支付安排也會更受客戶歡迎。
結束調整
2003年,相當一部分中外合資租賃公司也取得了各色業績。如信德電信租賃公司經過近半年策劃,已完成對28億元投資項目的包裝;新世紀租賃公司新簽租賃合同額40億元人民幣。其他如遠東租賃公司完成1.5億美元,實華租賃完成1.3億美元,環宇租賃完成8000萬美元,紐科租賃完成5億元人民幣,光大租賃完成3億元人民幣,重慶長江完成2.6億元人民幣等,總計折合約10億美元。
伴隨著租賃業整體環境改善,原定2002年12月31日結束重組的12家金融租賃公司,除了河北租賃即將完成整頓,9家租賃公司相繼于2003年取得金融牌照重新登記資格。另兩家“老大難”公司——中國租賃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子租賃有限公司也起死回生,新股東積極進入,中租的新股東——中國金融技術有限公司的股東資格已經被銀監會批準。
可以說,金融租賃公司長達3年的整頓清理幾近落幕。在銀監會門外,十幾家租賃公司正焦灼地等待新的牌照;在商務部門外,同樣有大批內資融資租賃公司焦灼等待著資格審批。在中方股東股權整體轉讓外商的過程中,中方“反悔事例”已不止一起,但外資受讓者對中國租賃業市場依然青眼有加。
重新定位
隨著租賃業逐漸對外商獨資放開,租賃公司2004年如何定位的問題已越來越迫切。
從國際經驗看,租賃公司定位無非三類:制造廠商類、金融機構類、獨立出租人類。“目前從中外合資租賃公司結構看,廠商類大都生存較好,資本類幾乎全線崩潰。這或許說明前者是國內業務今后的方向。”業內專家沙泉認為。
不過,內資融資租賃公司大都缺乏廠商背景,以金融為主要手段開展類似轉貸的業務;當這類租賃業務做到一定程度,銀行不再借錢時,租賃公司業務即會停滯。在拉動投資、刺激消費的背景下,國家出臺的許多政策都是為廠商銷售服務的,因此廠商類租賃更能發揮優勢。
屈延凱也有同感:“廠商本身有設備、有客戶群,有專業能力,租賃公司依托它比較容易啟動。如果僅靠租賃公司自身能力,沒有三五年不行。但國內比較欠缺的是制造業的參與。”
“目前金融機構類租賃公司能否明確自己的定位,這是一個問題。”銀監會非銀司官員表示。金融學會金融租賃研究會副會長、常務秘書長田青指出:“2004年金融租賃公司在結束重組之后,一定要有更切實的業務;我們正在計劃向電信、飛機、醫療設備等行業延伸,以及如何更好地為中小企業服務。”屈說。
租賃的創新能力極強。例如租賃和信托結合,對企業應收賬款或存貨開展租賃業務。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大的政府項目也開始借用租賃機制。另外,銀行開始意識到僅靠利差生存的空間過小,必須積極尋求與同業的合作。據了解,中信、民生、光大、交通、招商等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同業部,都已開始積極探求和租賃、證券、信托建立各種合作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