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產品”本土化經營的浪潮中,愛得威的“傷痛與失敗”或許能夠為其他企業,尤其是為餐飲連鎖行業提供一個可以借鑒的教訓
本報記者王英
2003年9月末,在采寫《艾德熊中國落敗之謎》這篇報道時,我親眼目睹了艾德熊的經
營公司北京愛得威衰敗的場景,那場景令我至今感到“傷痛”。
那一天,實際上已經破產的愛得威公司正好在做辦公室的最后清理工作,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這個曾經在京城繁華地段擁有8家連鎖店的公司總部,竟然蜷縮在一家敬老院的幾個房間里,而且已經拖欠這家敬老院很長時間的房租了。
敬老院的院子里、走廊的樓道里,滿地都是艾德熊的辦公用品,包括一些精美的宣傳卡片。這幅衰敗的場景和位于繁華地段的艾德熊華麗的店面比起來別具諷刺意味。
不過,最令我感到“傷痛”的,還是那些已經很久沒拿到工資的員工們在走廊里默默收拾東西的場景。
這家擁有美國快餐之父——艾德熊快餐中國北方獨占代理經營權的合資公司,曾經有著非常華麗的管理隊伍,曾經的董事長和總經理也是身披光環的“海歸派”,而今,他們這些人早已不知蹤影,默默收場的幾個員工都是跟隨愛得威一起有7年之久的老員工,他們是這家公司最忠實的追隨者,對愛得威,他們傾注了感情和時間,但卻無法改變愛得威公司破產倒閉的命運。
因為真正掌握和操控愛得威命運的是那些管理者們,而對于“艾德熊”這樣一個有著良好聲譽和價值的品牌,北京愛得威公司的管理者們卻并沒有把它經營好。這其中的原因或許不止一個,我們能夠發現和采集到的是:這些管理者內部出現了一些矛盾,經營方向的調整導致失去原有市場;經營不善和快速擴張導致的資金鏈斷裂。
艾德熊在中國的經營失敗雖然是一個個例,但在“洋產品”本土化經營的浪潮中,愛得威的“傷痛與失敗”或許能夠為其他企業,尤其是為餐飲連鎖行業提供一個可以借鑒的教訓。
王英2003年主要作品:
《艾德熊中國落敗之謎》《中國商學院院長訪談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