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是需要經營的
本報記者薛建新
回顧自己2003年做的采訪和選題,有一個詞在心中沉甸甸的,始終揮之不去,那就是“信任”。
上個月就金華“毒火腿”事件采訪幾位專家探討“品牌株連”,特勞特(中國)鄧德隆提到,企業這時更要營造品牌區隔。比如和消協設置高額保證金,如果自己的產品是毒火腿,就要付出巨額賠償。
后來和一個朋友聊起來,他卻認為:“我已經不太相信這些了,腌制類肉食我都不買。”消費者的信任被傷害后,要挽回可能要付出數倍、數十倍的努力。
信任是需要經營的。4月,采訪申請破產的王麻子刀剪廠,老舊的廠房承載著一個352年歷史的著名品牌,像一個負重前行的駝背老人,不由得讓人為它擔心。老字號的優勢在于消費者對品牌承諾的信任,但忽視信任資產的可持續發展會導致涸澤而漁的局面。“在今天,老字號需要在商業底線的基礎上自我否定和創新。”錫恩顧問姜汝祥說。
經營信任需要細致嚴謹的制度保證。9月,報社和中歐工商管理學院合作舉辦管理論壇,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主編忻榕談起,美方對雜志的授權非常謹慎,在出刊后還聘有專家檢核中文版的編輯、印行、設計質量,而忻榕也不知道他們是誰。“到現在,他們是滿意的”。
信任對個人同樣重要。采訪易中創業宋新宇時,談到“個人品牌”的本質就是一種別人對你的信任。豐收文化陳惠湘也說“天下事最難掙的是信譽”。浩竹獵頭王長江說自己在推薦人選時,很重要的參考是其經歷和以前的同事、上級、客戶的意見,這些都是個人的信任資產。信任是如何構建起來的?答案有很多。一個企業家論壇上,遠大空調的老總張躍強調的農場法給我很深的觸動:有付出才有回報,種子在合適的時機種到土里,隨后的灌溉、施肥、除草,一樣都不能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不僅是自然界的規律,也支配著社會、企業和每一個人。”信任也同樣如此,是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
最近中央電視臺的“非常6+1”節目挺火,用六天的時間把一個普通人打造成一個“明星”,的確很誘人。但他們的“終場秀”大多給人“形似神不似”的感覺,底氣不足,可遠觀,不能細看。
企業發展和個人成長都是漸進的,是種地,而不是工廠。許多階段,是無法跨越的。通過兼并收購迅速擴大規模,一定要付出管理成本的代價。現在每當聽到有人談到“非常規、跳越式發展”、“脫胎換骨的變革”之類振奮人心的詞,我心里就為他捏著一把汗。
2003年的最后一個月,自己的網上簽名檔改成了“數碼商業時代的農民”,這也是一年工作的一個小小的副產品吧。
薛建新2003年主要作品:
《力帆本田商標爭端暴露企業模仿戰略之傷》《金華火腿生死劫警示品牌株連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