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清理風潮席卷全國,清理動作之大與持續時間之長都是前所未有。社會上傳言紛紛,各種對開發區負面的說法一時成了新聞媒體與坊間的熱門話題,有的人對開發區本身產生了懷疑。日前,全國開發區協會兩位副秘書長林其輝與關嶸接受了記者采訪。
撤并的多是縣級以下開發區
國土資源部部長孫文盛在2003年12月27日召開的全國國土資源廳局長會議上透露:2003年,全國共清理出各類開發區(園區)6015個,規劃面積3.54萬平方公里,現已撤消2426個、整合294個。各地停止了新設開發區和擴大規模的審批,基本剎住了亂設開發區的“圈地”之風。全國范圍內的亂占耕地,危害農民利益的事件得到遏制。
林副秘書長告訴記者,國家五部委這次聯合清查與清理掉的主要是縣級以下的違規開發區,而“開發區協會負責管理的主要是國家級與一小部分省級的開發區,對更低層次開發區的情況協會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也沒有相關資料。”他說,國家級的開發區是國務院批準的,經國務院批準的232家開發區是沒有什么問題的,“沒有也不可能被清理”。國家級的開發區與部分省級開發區在建設過程中,都很好地處理了農民的問題,一般是重建社區安置農民,實現了“三個轉變”:農村變城市,農民變工人,農業變工業。林副秘書長與關副秘書長都強調說:“開發區本身沒有問題,開發區為國家的城鎮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是國家工業化必然要走的過程與道路。有問題的是那些沒有經過國務院批準或者省級政府批準的縣級以下開發區。希望媒體在報道時不要一棍子打死,要區別對待。”
合理規范的開發區還要擴大發展空間
如果開發區本身有問題,就不會出現很多地方違規亂設立開發區的現象了。關副秘書長說,很多地方政府領導為了地方利益,為了快速出政績,就爭相上馬建立開發區,證明開發區本身能帶動經濟發展。“一些地方不宜建開發區,在建立開發區時沒有報上級政府部門批準”,才導致了亂圈地,亂占耕地的情況,危害了農民的利益。這是目前開發區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國家清理的主要是這類開發區,而不是所有的開發區都有問題。
按照林其輝的觀點,開發區首先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每一個開發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在當地都是最高的,對當地經濟的拉動力很大。”他詳細列舉了2002年開發區對國家經濟的貢獻:2002年全國49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GDP是3109.5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同比增長29.23%,比全國增幅高22.23百分點。
開發區的成立、組建最早是從1984年開始的,那個時候大部分的開發區規劃面積都不大,后來的高新區大體上也都是控制在10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圍內。經過這十幾年的發展,絕大部分的開發區,原有的批準面積都已經用完了,下一步要發展產業,開發區就需要新的發展空間。在清理整頓過程當中,怎么能夠對一些過去發展比較有效的,特別是一些國家級的開發區,在清理整頓當中提供一個比較好的發展環境,政策上要有區別,需要認真探討。林副秘書長說:“開發區發展了近20年,現在確實面臨發展的空間問題。在清理開發區時,要如大禹治水一樣疏導,給開發區一個渠道,給一個出路,宜疏不宜堵,如果都限制住了,就沒法發展了。”
關副秘書長表示,清理開發區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對合理規范的開發區政府是要支持的,也要繼續給予相應的發展空間,“我們已將這些意見與看法上報給了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希望能對我國開發區的繼續發展起到一個良好的作用。”
作者:特約撰稿 胡林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