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12月起,中國將對外資全面開放銀行業務,中國的銀行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議更特別指出,要“選擇有條件的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加快處置不良資產,充實資本金,創造條件上市。”
中國銀行業,主要是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核心任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有了良好的治理結構,管理的改善、風險的控制只是技術問題。換句話講,銀行改
革首先要解決體制問題,而國有銀行上市正是銀行體制改革的有效手段。
以國有銀行的商業化為例,為什么這個口號提了多年,但進展緩慢?國家作為惟一的股東,從道理上來講就不可能按照商業原則經營銀行,國家必定要將國有銀行作為實現其社會目標的政策工具。如果辦銀行是為了利潤最大化,世界上最盈利的銀行都是民間所有,國家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超越民營銀行家。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國有銀行的經營目標問題,必須引入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股東。從這個角度看問題,國內國外的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就不再是單純的“埋單人”,而是改革的同盟軍,沒有他們的參與,我們也許永遠也找不到銀行改革的邏輯原點,盡管他們的本意不是為中國改革做貢獻,而是投資回報最大化。無論什么動機,這正是我們急需的。
只有牢牢地樹立了利潤最大化,或銀行商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我們才能進一步探討如何建立法人治理機制的問題,才能再接下去研究管理和風險控制等技術層面的問題。這是因為,法人治理機制設計的出發點和運作的歸宿都是為股東創造利潤,若無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也就沒有必要再談治理機制。同樣的道理,管理和風險控制最終也要落實到利潤的提高上。
當然,改革和股權多元化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改革不到一定程度,新的投資者不愿參與。另一方面,沒有新股東的參與,改革又很難深入下去。國際國內的經驗表明,盡可能地在改革早期引入新股東,對提高改革的公信力、力度和速度都有相當大的幫助。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韓國政府接管了破產銀行,限令改組,結果上上下下看準政府的首要目標是社會穩定,不會動“真格兒”的,管理層消極等待更多的國家救助,雇員上街游行抗議裁員。政府無奈,將銀行控股權賣給只講利潤的外國投資者,這才啟動了改組。泰國則同時利用私募市場和公募市場,在國家和原有股東對不良資產做了一定的處置后,吸收新的投資者推動銀行的改革。
國內H股公司海外上市的經驗也說明了上市不是改革的終點和目的,在境外交易所的掛牌固然為企業開辟了一個融資渠道,更重要的是它宣布國有企業的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是一份誰也無法撤回的宣言,是一份受到全球投資者監督的公告。監管所要求的強制性信息披露,使投資者有可能對照檢查上市公司的承諾,跟蹤公司經營管理,督促管理層不斷改革,不斷提高業績。投資者還可以借助傳媒,將他們對于國有企業的約束和影響放大,以至超出股份所代表的分量,大幅提高了已上市國有企業繼續改革的公信力。中國H股公司10年以來的發展中雖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公司整體競爭力的明顯提高證明了利用資本市場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當前國內外的經濟形勢有利于國有銀行的海外上市。一般來講,在經濟景氣的循環周期中,處于復蘇和繁榮階段的資本市場比較活躍,投資者參與意愿高,發行成功的可能性大,發行規模相對也比較大。中國經濟自2002年下半年以來的強勁增長盡管有過熱的成分,但確實使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刮目相看,對中國的了解和研究更加深入,對中國公司包括金融類企業表現出日益濃厚的興趣。中國兩家大型保險公司最近在海外上市,不僅認購踴躍,而且和國際同類公司定價的差距也明顯縮小,降低了中國公司的融資成本。
國際方面,美國經濟的復蘇幾成定局,歐元區已度過了最壞的階段,日本在艱難地推進結構改革的同時,也迎來了十幾年未見的信心恢復。經濟復蘇期間,各國央行會注意繼續保持較低的利率水平,避免過早升息傷害經濟上升的勢頭。低利率環境中資金充裕,股票發行成功的概率因此也比較高。
在國內外有利的條件下,我們應該抓緊國有銀行的改革工作,盡快實現銀行的公開上市,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確立銀行的商業經營目標,并在投資者的監督和支持下,深化銀行的制度改革。改革永無止境,上市僅僅是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來源:《財經》雜志作者: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許小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