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袁朝暉/文
正如一枚硬幣的兩面,在QFII用自身的努力改變內地資本市場的同時,誕生在特殊環境下的中國資本市場也在“迫使”QFII們改變自己的某些做法。
首先是國有股減持利刃何時落下的“恐懼”一直籠罩著投資者,這對QFII也不例外。
“在任何一個新興市場,永遠都會有很多你根本想象不到的問題發生。簡單來說,像國有股流通,目前還是未知因素”陳昌華說道。
另一大困惑就是投資品種的稀缺。從目前的情況看,QFII的投資還明顯帶有試探性,相對而言比較謹慎。實際上,面對“資金不愁,優質股難尋”的內地資本市場,價值投資的進一步升溫,對市場最直接的影響就是80%的資金會聚集到20%甚至更少的股票上。一些有著很好發展前景的個股會反復走強,屢創新高;而另一些個股卻會門庭冷落、鮮有成交,股市結構性調整進一步加劇。據《證券市場周刊》了解,各大QFII最終“瞄準”的目標公司不過也就是40多家左右。
對于QFII而言,還有一大困擾難題就是缺乏亟需的避險工具。QFII在其他市場中大都建立了一定的對沖工具,如以前臺灣QFII市場相對應建立的做空工具,這樣可以利用金融衍生產品保證投資的安全性和獲利性,盡管這將會加大監管機構的壓力和市場的不穩定性,但對QFII而言則是猶如上了“保險”一樣。而在內地,這種機制幾乎是一片空白。
現行政策上的一些限制還造成一些QFII難以揮舍的“憂郁”。首先是現在QFII在一年內不能把匯入中國的資金拿出來;即便一年后也是每一季度才能拿出20%,這令很多投資者都望QFII而卻步。
對于市場對QFII的“誤解”,尤其是對他們購買股票時的透明度的質疑,QFII們表示,QFII有兩種操作方式,一種是由QFII向客戶提供研究報告,客戶在研究后再決定購買哪一只股票或其他投資品種。另外一種則是某些不具備直接獲得QFII資格的基金等投資機構,他們自身具有很強的研究能力,一般情況下會自己派出研究人員到內地的目標公司進行調研,然后做出選擇,再將自己的指令發給QFII,由其代為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