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體育 娛樂 游戲 郵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點卡 天氣 答疑 導航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21世紀年終特刊 > 正文
 
財經:世界頂級投行“中國造” 奢望亦或可能?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2月27日 16:01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廖新軍   上海報道

  內地投行的“盛世危言”?

  2003年12月22日,世界著名投行高盛發表了它的歲末“預言”。

  在這份“預言”報告中,高盛分析師指出,中國很可能會在未來4年趕超德國;而下一個目標便是在2015年趕超日本;到2039年,中國經濟規模將超越美國。

  事實上,作此預言的,并非高盛獨此一家。早在幾年前,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就曾表示,中國經濟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如此,不難理解一個中國世紀似乎即將來臨。

  如此,不難理解世界五百強紛紛轉戰中國。

  如此,不難理解華爾街巨頭們近期不約而同頻頻造訪中國。

  2003年9月,美林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斯坦利.奧尼爾和JP摩根當家人威廉姆·哈里森相繼顯身北京;10月下旬,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首席執行官約翰·麥克來華;此后的10多天里,摩根士丹利首席執行官裴熙亮與高盛首席執行官漢克.保森接踵而至。

  有消息稱,華爾街巨頭們此行的目的是游說國內有關部門,向外資機構授予投行業務許可,并稱這將加速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的發展。

  盡管至今還沒有任何信息表明,華爾街巨頭們已達目的,但“山雨欲來”終將不可避免。

  “內地資本市場現在不向外資投行開放,一旦允許外資投行進來,必將成為他們的天下,而內地投行將不堪一擊,連一點機會都沒有。”郎咸平教授認為。

  業內人士慣常的說法是:內地130多家券商的總資本金之和,還不及華爾街一家,更不用說業務收入與利潤。

  郎咸平認為,更為關鍵的問題是,投資銀行最重要的“資產”是信用。世界頂級投行多年來在這方面積累了的財富遠非中國內地券商可比,而且國內券商頻頻發生助上市公司作假事件使其信用度大打折扣:“設想一下,一旦市場開放并且可以自由選擇的話,國內大項目有誰還會選擇本土券商?”

  郎的分析雖未涵蓋更多的因素,不過對于急需發展的國內券商而言,他的警示仍不失為當頭棒喝。

  世界一流投行夢

  “從短期看,中國內地投行過于弱小,市場開放后將會處境艱難。但從中長期看,世界一流投行‘中國造’的機會相當之大。”京華山一證券執行董事暨投行部主管溫天絡認為。

  溫天絡指出,中國內地是否有機會“制造”世界頂級投行,除投行業自身的因素外,還要看內地經濟實力及資本市場的規模是否足以支撐起其發展的空間:“世界一流投行絕大多數集中在美國,是因為美國本土的經濟實力與資本市場規模大,而日本投行業的發展依賴的也是這個。”

  從高盛的“預言”及中國經濟發展現狀而言,頂級投行“中國造”的土壤之一——中國內地經濟實力——正近乎肥沃,而制造頂級投行所需的陽光和水份——內地資本市場的規模也相當可期。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亞洲區經濟學家陶東認為,到2010年,中國國內股市將成為全球第二或第三大股市,市值從目前的4500億美元上升到2萬億美元。

  因此,“內地出現世界一流投行不是沒有可能,只是目前還無法判斷誰有這樣的資質”。溫天絡認為,“無論誰要成為世界性投行,首先要成為本土市場的行業龍頭。”

  溫放眼的是30年-50年時間,不過,羽翼漸豐、蠢蠢欲動的內地券業,似乎不想等太久。

  中銀國際前董事長劉明康就明確提出,要將中銀國際“努力建成國際化、規范化、提供全面服務、有持續競爭力的一流投資銀行”。

  中銀國際總裁李山對此似乎信心十足。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現在的國情而言,中銀國際有能力成為一家中國人自己的世界一流的投資銀行。”

  中銀國際的信心并非空穴來風。截至2003年6月底,中銀國際主持了54家企業國際資本市場IPO項目,共參與了155家公司的承銷工作,集資總額超過3800億港元。

  2002年,中銀國際在香港IPO市場排名第一,銀團貸款占70%的市場份額,資產管理規模排名第三。

  2002年起,中銀國際“返鄉”的步伐提速。

  2002年3月,中銀國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注冊資本15億元。

  同年10月,中銀國際證券獲準收購原港澳信托的20家證券營業部,從而進入國內二級市場的經紀業務。

  2003年12月,中銀國際證券與美林投資管理合資的基金公司獲準成立。

  在國內,可與中銀國際比肩的競爭對手是中金公司,而有所謂“金銀之爭”的說法也由來已久。

  中金公司的有關資料稱,自己是由國內外著名金融機構和大型公司共同投資組建的國際投資銀行,“中金公司已經成功地完成了眾多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資本市場項目,確立了其在中國投資銀行業的領先地位”。

  “盡管我們還無法判斷它們能否成為世界一流投行,但在所有本土投行中,它們無疑是出類拔萃的。”國內一位券商人士說。

  成長路徑:合資還是獨立?

  李山表示,中銀國際不會做一個中外合資的投資銀行:“我們的民族感情也不能容許我考慮中銀國際走中外合資的道路。當然,當初中國政府組建合資的中金公司是合適的。”

  中金公司有關人士介紹,中金公司成立之初就擔負著政府賦予的歷史使命,即“引進國際先進的投資銀行技術、為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戰略重組和海外融資提供多種服務,并為中國的投資銀行業樹立一個樣板”。

  一位青年學者分析,中金公司成立之初的內外資股比例各50%,由于存在文化沖突和利益沖突,造成股東層面的劇烈震動。事實上,中金公司的股權紛爭與高層震蕩幾乎是業內公開的秘密。

  盡管如此,作為國內第一家中外合資的投行,中金公司由于成立時間早,以及持有境外承銷資格等“特權”,幾乎將所有大型國企,包括中移 動、中石化、中石油、中國聯 通、中國人壽等,海外IPO項目納入囊中,而A股上市的國企大盤如寶鋼股份、中石化、招商銀行等亦大多被其承攬。

  中金公司的項目始終成為國內投行界關注的焦點,但其發展戰略似乎一直不太明確。

  “但中金公司的合資路徑并沒有錯。”一位國內券商研究人士評價說,“正是在與大摩合資的過程中,中金學習了西方的投行技術、迅速地積累了經驗,而且在今后一段時期內,合資仍是國內投行成長的道路之一。”

  事實上,按照有關規定,截至目前,合資也是外資投行進入國內市場的惟一途徑。

  自中國入世后,由湘財證券與法國里昂證券合資的第一家中外合資券商“華歐國際證券”于2002年12月成立;2003年年底“長江巴黎百富勤證券”成立;而正在談判中的合資項目更不勝枚舉。

  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外合資投行與跨國公司的本土化一樣,其成長會有一個“天花板”。外資方之所以合資,是為了進入內地資本市場。而一旦合資投行發展到足夠強大,并在國際市場成為外資方股東潛在競爭對手時,外資方未必會再支持合資投行。

  另有券商人士指出,此時,雙方肯定會通過調整股權比例達到新的平衡:“要么成為中方控股或外資控股,甚至變為獨資。”

  問題的關鍵是,在此過程中,本土投行能否迅速積累經驗,優化各種體制,吸引人才,成為本土投行巨頭。

  如果本土投行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并采取相應行動,“在此基礎上,中資投行最終也可以在國際市場上并購其它投行。”

  不過,郎咸平似乎比較悲觀。他認為,在外資投行進來之后,國內投行大部分必死無疑,剩下的只能發展成為專注細分市場業務的投行,如證券經紀、中小型企業IPO等等。而合資投行的最終發展趨勢是,多數為外資控股或獨資。

  “從國際分工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比較優勢是制造業,不是金融服務業。”郎咸平認為。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都市生活掌中搜
激情為你燃燒 就等你哦!

  注冊新浪9M全免費郵箱
  新浪二手市場重新開張 結識新網友,短信免費發,就來了了吧!
  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被捕 訂閱新浪新聞隨時掌握最新動態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新浪精彩短信
兩性學堂
身體與身體對話
愛要這樣做出來
非常笑話
酷辣笑話過足癮頭
讓生活特別有滋味
圖片
鈴聲
·[阿 杜] 堅持到底
·[和 弦] 我愿意
·鳥啼鈴語 蟋蟀鈴聲
鈴聲搜索



新浪商城推薦
索尼數碼相機
  • DSC-P2 超低價
  • 索尼 DSC-P72
  • 淑女瘋狂
  • 火辣露乳裝新上架
  • 買內衣送性感大禮
  •   理財新時尚-收藏
  • 網上錢幣卡市場熱
  • 郵品一族交易社區
     (以上推薦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賣>>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