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資源白皮書73版
·編者按·
在新世紀的文明旗幟中,印上龍的圖騰,是我們的信仰。
這個夢想取決于未來中國的經濟——冷戰結束后,軍事不再是號令天下的法杖,經濟實力才是新文明的指南針。
必須先成為世界經濟的心臟,才能引領全球;心臟需要血脈,需要充足的血脈——在21世紀的火車頭里,能源黃色警示燈在閃爍。
四海能源,眾生皆可求——并不是沒能源,而是缺乏足夠的開采和供應:石油的戰略布局、儲備和供給需要國家和公司的同心同德,礦產資源缺少的是發現,電力呼喚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煤炭再待釋放。
第一輪能源(資源)體制改革后,壟斷未被打破,市場化尚不徹底,尤其是新的利益主體可能開始阻隔國家經濟的“血脈”。這次能源短缺更像體制上的驅動不足所致。
突破能源瓶頸需要開放,更需要改革——去打通“血脈”。
中國能源海國圖志
本報記者陳楫寶北京報道
“是被動接受還是主動出擊,這在國家能源戰略里已經很明顯了,海外戰略將構成保障中國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12月22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馮飛教授一字一頓地說。
此時,成品油剛剛漲完大江南北又拉閘限電——能源短缺的話題四處飛揚。
馮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副主任,作為《國家能源戰略的基本構想》主筆,他參與了年初由國家發改委、中科院、國研中心等很多部門組成關于能源問題的課題組。該課題組包含了11個專題,涉及過去20年我國能源戰略經驗的總結、能源需求預測、能源供給結構調整方案、石油安全等問題。
幾乎所有國家都把石油置于能源戰略的核心位置。現在,快速奔跑的中國越來越感覺到對能量的依賴——油氣就是經濟體內的“血液”。
馮稱,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問題的重要性日益凸現,“如果措施不當就會出大問題”。國際能源機構稱,自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之后,其石油對外依存度從1995年的7.6%增加到2000年的31%。到2020年,石油消費量最少也要4.5億噸,屆時石油的對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與目前美國的水平相當(美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為58%)。
“走出去”——讓四海之油皆為我用,已成中國能源海外戰略基本思想。
能源外交
在1993年,當中國由石油出口國變為進口國時,就開始這樣的圖謀:實現海外石油供應的多元化,分散石油供應的風險。
現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抓緊實施新的能源方略——石油外交。
今年5月26日,胡錦濤首次以國家主席身份出訪俄羅斯和中亞。隨同出訪的中石油集團公司與俄羅斯尤科斯公司簽署了《關于“中俄原油管道原油長期購銷合同”基本原則和共識的總協議》,達成中俄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石油供應協議。
6月3日,中石油集團公司又與哈薩克斯坦國家油氣公司簽署了《關于共同開展哈薩克斯坦-中國原油管道分段建設投資論證研究的協議》,及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財政部國有資產與私有化委員會簽訂了《關于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油氣領域進一步擴大投資的協議》,這使得從1996年以來一度陷入僵局的中哈管線重現曙光。
兩個多月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菲律賓參加亞洲議會和平協會會議時,提議聯合開發有爭議的南中國海的油氣資源,從而打破了中國在東南亞地區能源合作持續多年的僵局。
11月11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和菲律賓國家石油勘探公司共同簽署了聯合開發南海油氣資源的意向。
10月8日,溫家寶和東盟十國領導人出席了在巴厘島舉行的簽字儀式,中國成為除東南亞地區之外,第一個正式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大國。專家認為,這為中國進一步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合作,尤其是能源領域的合作,包括確保中國原油進口海上通道的運輸安全方面,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0月下旬,國家主席胡錦濤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進行了正式訪問。隨同出訪的中海油集團公司,于10月24日與澳大利亞GORGON項目合作方,簽署了為期25年,購買總計8000萬噸到1億噸的液化天然氣的協議,合同金額高達210億美元。此外,中海油股份公司還將獲得該項目1/8的權益。
如今,世界上幾乎所有好的能源市場都已經被西方國家控制著,他們自然會竭力阻止中國進入。商務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分析認為,在能源外交里,政治因素很重要,它能左右其他因素。
在國際能源格局里,已經形成了兩大利益集團:一是石油凈出口國,一是石油凈進口國。這兩大利益集團在搏弈中,出現了利益趨同傾向:一方面,進口國時刻面臨著運輸的危險,出口國也存在消費的安全,他們都在尋找可靠的商業伙伴。對于戰略性物質能源而言,實際上已經滲透于諸多政治因素,“許多方面不僅僅是企業的事情,更需政府介入”。
中俄石油輸出管道線“安大線”與日俄“安納線”管線之爭,實際上是三方政府之間的較量、角逐和地緣政治、經濟利益的綜合因素的集中體現。
不過,馮飛表示,中國最大優勢在于和所有產油國關系不錯,“能源外交”是中國獲得海外石油的重要后盾。
全球供應布局
于是,中國四出結盟,布局天下。
先是要跳出中東,放眼拉美。
有海外機構預計,中國從中東地區進口的石油,將從目前進口總量的一半左右,增加到2010年的80%,中國可能取代美國,成為中東和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
“拋棄單一能源供應,實現多元化,不要把賭注下在某一些國家或地區,是一個成熟的海外戰略模式,”馮飛教授說。
1993年,中石油中標秘魯塔拉拉六、七區塊項目,拉開了中國石油進軍海外市場的帷幕,據悉,該項目已經于1999年全部收回投資,從而成為中國首個收回投資的海外油氣項目。
隨后,中石油又將目光投向了南美產油大國——委內瑞拉。該國是第五大石油出口國,石油儲量豐富,僅次于沙特和伊拉克。1997年6月,中石油在其第三輪油田作業協議中,以3.58億美元的競標價獲得兩塊邊際油田合作期限20年的開采權。10年間,中石油在拉美地區屢有斬獲。
在完成對拉美地區的開局后,中國又邁向非洲。
非洲探明儲量占世界總量7%,而且多數屬于低硫、高品質的石油,這里的油田大都集中在北非和西非。根據今年1~9月份統計,中國24%的進口石油來自非洲。在蘇丹,中石油、中國石油工程建設(集團)公司在蘇丹有多個石油項目。
除此之外,安哥拉今年首次超過沙特,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油供應國。尼日利亞出口中國的石油也相當可觀。在阿爾及利亞,中石油今年又獲了斯巴盤地的合作開發開采權,還在另外兩個區塊的風險勘探項目中中標。在尼日爾,中國石油公司也拿到了兩個區塊的勘探開發許可證。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美關系極不穩定的情況下,中亞和里海地區自然成為中國石油戰略的首選。
俄羅斯科學院美國及加拿大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楚什(SergeiTroush)曾指出,中國一直認為,對中東石油的過分依賴,容易受制于美國,因為美國控制著從霍爾林茲海峽到所有石油進口國的航線。
俄羅斯——中亞地區儲量僅次于中東,這個地區的不少國家和中國接壤,從陸路就能把油氣運到中國。為在這個地區獲得油源,中國付出了艱苦努力。
今年6月,中石化在阿塞拜疆獲得了里海沿岸一個油田50%的權益。盡管中俄“安大線”依然飄搖不定,但中哈管道項目取得進展及收購阿布扎奇油田等系列投資,中國在哈薩克斯坦已經擁有話語權。
在東南亞,印尼是中國比較大的石油供應國,中海油從西班牙公司買下了印尼5個大油田的部分權益,從去年起,10年內每年可獲得份額油500多萬噸。今年,中海油還在東加里曼丹獲得了一個油田40%的權益。
據中石油股份公司有關人士透露,10多年來,中石油已在中東及北非、中亞及俄羅斯、南美等三個頗具規模的投資區域內,運營了涵蓋油氣勘探開發、地面建設、長輸管道、石油煉制、石油化工和油品銷售等領域的多個投資項目。
目前,中石油共執行了24個海外項目,其中油氣開發項目20個,煉油化工項目兩個,管道項目兩個。其海外原油產量已達到37萬桶/日,天然氣產量達到1億立方英尺/日。
經過多年擴張和摸索,一個趨向成熟的中國海外能源戰略構架已顯端倪:即“用兩條哈薩克斯坦的輸油管通向中東,再修建通向中國的輸油管,中國就處于一個“泛亞全球能源橋梁”的戰略位置上,把現有的和將來的石油供應國(中東、中亞、俄羅斯)和亞洲的主要石油消費國(中國、日本、韓國)聯接起來,“這樣中國就能起到一個戰略樞紐的作用,處于非常有利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