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 莊禮偉
做負責任的大國
2003年,東盟在中國國際戰略框架中的地位大大提升。10月,中國正式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并且和東盟簽署《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聯合宣言》,從而把與
東盟的關系定位從“睦鄰互信伙伴關系”提升到“戰略伙伴關系”。
中國必須尋找自己的戰略依托,而有可能建立經濟—安全相互依存結構的東亞,是中國可以培養的戰略依托。由于一個在經濟—安全上更加緊密的東亞需要一步步來建設,因此,中國把障礙較小的中國—東盟“10+1”關系當作整個東亞良性互動的起點。
此外,從中國的“負責任大國”的目標來說,也必須先從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做起,讓亞洲鄰國感知到中國的崛起是一種“溫和的崛起”。中國的第一個戰略依托、第一個應當負起責任的區域只能在自己的周邊尋找,而這個戰略依托自身必須有一定能力,同時又有求于中國。這樣,東盟就進入了中國多個戰略目標的交叉視野當中。
要讓東盟成為中國的戰略依托,中國首先必須在經濟和安全上對這些國家起到一個援助者、穩定者的作用。目前中國的GDP占亞洲的1/6,對東亞出口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日本,中國在周邊安全課題上也發揮著越來越多的積極作用。而東盟對于中國來說,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東南亞是中國油輪的必經之地,一個善意的和穩定的東南亞也是對未來中國的能源安全至關重要;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也有可能為雙方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
從“10+1”到“10+3”
現在中國正在一步步做的是,建設“10+1”自由貿易區,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再把中國與東盟關系推向全新水平。預計到2010年,中國和東盟將初步形成一個擁有18億人口、GDP達2萬億美元、內部貿易總額達1.2萬億美元的龐大的自由貿易區。
自由貿易的效能也在逐漸被中國與東盟雙方所體會。例如今年中國和泰國實施關于水果和蔬菜的“零關稅”協定之后,泰國對中國的熱帶水果出口和中國的溫帶水果對泰國的出口同時增長,之前的顧慮煙消云散,中國成為泰國人心目中最友好的亞洲國家。
由于“10+1”成員全部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和競爭力有諸多不足,“10+1”要成為世界經濟中一個有重大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板塊仍然任重道遠。因此,“10+1”必須向“10+3”(把日、韓吸納進來)發展,走向全面的東亞合作,擴大合作的腹地,提升合作的質量。
事實上,“10+1”就是這樣一條激活東亞一體化進程的“鯰魚”。
就在中國與東盟共同確認發展“戰略伙伴關系”之后,12月11日,日本-東盟特別首腦會議在東京舉行,日本提出要與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正式談判自由貿易協定,還提出“東盟優先”的對外援助政策,提出建立“東亞共同體”。看來日本的反應不算遲鈍。
在中國、日本、東盟三邊關系中,中國—東盟的經濟互動規模相對較弱。現在的課題是將三邊關系揉合成一體,再加上韓國,將大大提升東亞的經濟競爭力。目前中國、日本、東盟都在爭東亞經濟一體化的主導權的局勢,最終可能引出一個多邊協調、共同主導的“地區主義”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