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趙燁
波士頓報道
入冬后的第二場暴風雪將波士頓地區的氣溫降到了零下十幾度,對于波士頓地區的居民來說,寒冷漫長的冬天已經開始了。不過在圣誕節期間,商場和超級市場里大肆采購的人
群使這個雪后的城市迅速升溫。
“中國制造”
Macy's和Filene是波士頓市中心最大的兩家購物商場。商品的減價、促銷早在圣誕節前的一個月就開始了。與許多來購物的家庭一樣,艾米·哈汀和丈夫帶著兩個女兒來這兩家商場進行節前最后的采購。幾個小時的精挑細選后,一家人都選到了自己滿意的衣服和玩具。雖然東西不同,但是翻出標簽,產地全部都是“中國制造”。
像艾米這樣的美國消費者,并不關心商品在哪里制造,價格、質量和式樣才是最重要的。作為擁有這些商品品牌的美國廠商,商品在哪里制造,他們也不很苛求,降低生產成本才是最主要的。但是美國政府中的一些人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關注著“中國制造”問題。美國經濟一直在滑坡中掙扎,失業率盡管在近期有所降低——自今年八月份起,就業人數增加了24萬——但是總體來看,仍然不容樂觀。某些美國政府官員和經濟專家認為,美國高失業率是因為中國的低勞動力成本把生產重心從美國引到中國,較低的價格吸引美國公司轉向從中國外購所需產品,繼而對本國的需求大大減少,使得本土的失業人數增加。`利益均沾
羅伯特·杰尼爾Robert Genier是美國力進國際有限公司(Ligen International)的總裁,該公司自2001年創建就與中國保持緊密的合作。該公司是一家材料外購服務公司,主要是幫助美國客戶在中國尋找產品供應商。杰尼爾表示,對與他合作的美國公司來說,中國制造業的低廉價格是吸引他們的主要原因。同樣的配件,從中國制造廠家外購的價格大概是在美國本土生產的30%~50%,即使包括4~6周海運的費用,中國制造的低成本給杰尼爾的美國客戶帶來的利潤仍然是顯而易見的。
在與中國供應商合作的短短幾年中,杰尼爾認為變化是很明顯的。通過與外國公司的大量合作,中國的制造商對國際制造業的要求有了更多的了解。“許多生產商在開始與我們合作時,只是很小的工廠,機器設備也很陳舊,但他們的規模在不斷擴大,電腦控制系統也開始全面代替過去的人工控制,可見中國的生產商一直在拓展自己的企業,”杰尼爾說,“對于我的美國客戶來說,中國供應商之間的競爭,為他們帶來的是更多的利益。競爭越激烈,價格就越低,利潤也就越高。”
“單從美國公司大量向中國購買產品的過程中,我無法對中國和美國究竟誰是贏家誰是輸家做結論,但綜觀全局,我個人認為,利益是雙方均衡的。”杰尼爾說。
中國:研發地+市場
尋求與中國供應商的合作,打開中國市場,獲得更大的利潤,成為許多美國公司拓展市場的重要部分。美國在中國的供應商或外包公司(outsource companies)里的人員在過去只是以簡單的手工制造業為主,即以藍領工人為主。但是最近,美國的學者和專家發現美國企業在中國和印度的外包公司人員已經開始趨于專業化,即愈來愈多的白領職位從歐美國家轉向中國。
美中醫藥開發協會紐英倫分會理事吳俊君在中美醫藥研發合作方面提到了這個趨勢。美中醫藥開發協會(SAPA)成立于1993年,協會成立之初的目標是幫助協會成員在生物技術和醫藥行業方面發展。從今年開始,協會為中國的科研機構和醫藥公司評估和推薦醫藥研發方面的人才。吳俊君表示,在醫藥研發領域,中國的醫藥公司與美國相比人員成本較低。以博士生為例,美國醫藥公司醫藥研發部門的博士薪金是中國公司的6~7倍。現在美國有90%以上的醫藥公司在中國尋找外援公司,開始把新藥研發中部分非關鍵的合成研究外包給中國的醫藥研究公司負責。這方面的合作在以前是很少的。
吳俊君說,一種新藥的研發往往需要投入將近幾十億的研究資金,而只有在專利有效期內,其他醫藥公司不能仿制,新藥才能贏利,專利過期后,大量仿制藥品的出現可能會使該藥的價格降到原來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在美國,一種新藥的專利有效期通常為20年,而一種新藥的研發階段大概需要10至15年。因此,藥品真正贏利基本上只有5年時間。隨著國內研究人員的素質水平不斷提高,加上越來越多的美國公司的中國研發人員回國創業,國內開發高質量醫藥成果的能力增強,在未來10年內,美國在中國的研發項目一定會大幅增長。
吳俊君認為,美國醫藥領域特別希望能夠抓住中國市場。中國有大量的人口,而且社會老齡化是個嚴重的問題,這些都是美國醫藥公司的潛在市場。但是目前的中國醫藥消費市場只是美國的十分之一,其中一個原因與收入有關。美國人均每年藥品消費大概在500美元,而中國北京地區人均藥品消費只有大概50元人民幣,而其他地區的藥品消費甚至更低。不過吳俊君認為,經過五年或是十年,中國的藥品市場前景將會是美國的三分之一,甚至更高。
草率財政政策是問題所在
關于美國的就業機會向海外外流的現象,《國際先驅論壇報》上個月在曼哈敦的Algonquin酒店與美國的經濟專家和學者召開了一個研討會。當談到貿易保護主義和政府是否應該介入職位外流的問題時,摩根士丹利公司(Morgan Stanley)的首席經濟學家Stephen S. Roach認為,之所以美國與中國和日本之間始終存在貿易赤字,是因為美國政府從20世紀六十年代末期一直采取的是一種很草率的財政政策,這才是問題所在,而與中國、印度或者是日本無關。另外,Stephen S·Roach指出,中國快速增長的出口額并不能成為美國某些政要指責中國威脅美國就業率的證據,因為這只是他們的一種假設。Stephen S·Roach說:“中國在過去的十年中,三分之二的出口是來自總部在日本、美國、歐洲的與中國合資的外資公司。而這些都是我們的公司。”
在討論就業機會外流究竟哪一方才是贏家時,Guinness Atkinson China and Hong Kong Fund和Guinness Atkinson Asia Focus Fund的投資組合經理Edmund Harriss表示,在中國過去的十年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有三億中國人的生活水平發生了極大的變化。Edmund Harriss說,我們看到中國的經濟正在起飛,那里全部是新興的消費者。現在是發達國家人們的消費力遠遠地落在了后面,這個問題很難解決。
談到美國經濟前景時,Stephen S·Roach在曼哈敦的研討會上指出,“在美國未來有兩條路,一條是只看過去,死死保留自認為應得的東西;而另一條路是去肯定什么造就了美國。靈活開放的科技和友好、敢于冒險的企業化市場體制才是我們的精神。我們應該開始行動起來去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而不是在那里哀嘆我們的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