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光澤
北京報道
2003年,中國的政治空氣里呈現了越來越多的陽春之氣。
已經運行十余年的市場經濟體制逐漸顯現出獨特的功效,孕育出了日漸濃郁的法治氛圍,催生日漸成型的法治政府、有限政府。
胡錦濤、溫家寶等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上任以來,展現了獨到的親民姿態,并亮出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執政宣言。
信訪人數劇增
由于執政黨的親民策略,各地黨政機構也加強了對民意的體察和重視,最為明顯的體現是公民的信訪得到了高度的重視。
據悉,今年4月14日至7月21日,胡錦濤、溫家寶等領導人對做好當前信訪工作、減少群眾“重復上訪”和“集體上訪”等問題作了一系列的重要批示。
據《瞭望東方周刊》披露,今年1月1日到11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信訪局共收到上訪信件52852封,比去年同期增長20%。在同一時間段,全國人大信訪接待室接待信訪案件17063件,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三分之一。
國家信訪局局長周占順在11月接受《半月談》采訪時公開坦承,80%的信訪案件是有道理的,并且是可以通過各級黨委、政府的努力加以解決的。
信訪人數的增加,并不表明中國民間積怨陡然之間就有大幅度的攀升,相反預示著中國民間人士的維權主動性正在增強,預示著底層民眾并不希望用非理性途徑來解決問題,他們渴望尋求解決糾紛的制度化管道。公民上書人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90條第2款規定了公民擁有憲法審查建議權。今年,公民充分利用了這一權利,其中最為成功的是俞江、許志永、滕彪三位法學博士的上書行動。
今年5月14日,三位博士以普通公民的身份聯名將一份題為《關于審查〈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的建議書》傳真至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建議對該辦法進行違憲審查。
隨后,北大法學院教授賀衛方、經濟學家盛洪、北大法學副教授沈巋、法學家蕭瀚、國家行政學院法學博士何海波等5位著名學者以普通中國公民的名義,聯合上書全國人大常委會,提請就孫志剛案及收容遣送制度實施狀況啟動特別調查程序。
6月18日,頒行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被國務院宣布廢止。毋庸置疑,公民上書對廢除這一行政法規起到了推動作用。
7月14日,浙江省杭州機械工業學校退休教師劉進成發起、金奎喜律師等116人聯名請求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國務院和杭州市的“拆遷條例”進行違憲審查的建議的掛號信寄往北京。11月19日,肖太福、涂紅兵、陳占軍、朱嘉寧四律師上書全國人大常委會,要求審查《河南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的法律效力。
本年度,還有很多不同的群體向全國人大提交違憲審查的建議書,內容涵蓋勞動教養、乙肝歧視、城市房屋拆遷、互聯網出版管理、計算機軟件保護等諸多領域。
E時代的公民意識
據新華社報道,截至11月底,中國互聯網上網用戶數已超過7800萬,居世界第二位。網絡公民們在虛擬的世界里用簽名聯署的方式表達真實的聲音。
網絡上的簽名呼吁,大部分是對個案的關注,是非政治性的訴求。
湖南女教師黃靜離奇死亡一案,引起網絡公民們的高度關注,他們注意到這起刑事案件偵辦的過程中存在著種種不正常的現象,他們擔心該案可能會在“人為干涉”下失去公正。網友自發組織起草了《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的呼吁書》,要求公安部門徹查此案,簽名支持者數百人。
今年6月發生的李思怡事件在網絡內外掀起了巨大的波瀾。李思怡是成都市的一個3歲的小姑娘,她的母親因盜竊被拘捕時,反復央求警方看顧一下她的女兒,但是執法者的冷漠使小思怡被遺忘了17天,最終將她餓死在家里。網絡內外一片討伐和惋惜之聲。網友們自發地發起了各種紀念活動,給事件的查處帶來很大的推動作用。
網絡簽名運動,逐步喚醒了公民們的同情心、道德感和權利意識。
依憲維權呼聲高
在行憲20周年紀念之際,胡錦濤在“依法治國”的基礎上強調“全社會進一步樹立憲法意識和憲法權威,切實保證憲法的貫徹實施”,“憲政”理念進一步彰顯。
2001年,被稱之為“中國憲法第一案”的山東齊玉苓案,引起了國民對憲法賦予的公民權利的更大關注。
今年轟動全國的安徽蕪湖“乙肝歧視案”引發的行政訴訟最近已在安徽蕪湖地方法院開庭審理。這起“乙肝歧視”案件,當事人訴求的是維護自己憲法上規定的平等權利,嚴格來講可以說是一起憲法訴訟,不論結果如何,其意義不言而喻。
不僅憲法和法律明確賦予的公民權利受到日益重視,法律不予禁止的自由,亦引起強烈關注。12月7日,《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管理辦法送審稿》第20條規定,禁止在車站出入口、車站和列車內乞討,引起軒然大波,各種觀點紛紜。部分學者呼吁,“行乞權”雖未為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但是法律不禁止即視為自由,不應當剝奪行乞者這一卑微的自由。
2003年,中國民眾日益學會有理有利有節地爭取自己的具體權利。他們開始熟練地采用這一現實路徑:利用現有的成文法律,維護自身的具體權益,并沖撞現實法律制度的缺陷,試探法治完善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