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民營力96版民營力·舍得
本報記者汪恭彬上海報道
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丁棟虹教授最近正忙于民營企業專業化管理的課題。丁認為,近年來,中國的一些民營企業家正處于資本家化的十字路口。
“由最初的創業起步到資本家化,“這有利于創業者價值的體現,也有助于企業的人力資本管理!
去年11月上市的信雅達(600571)就是這之中的代表。
兩年前,信雅達準備上市時,幾乎全資控股信雅達的郭華強有一壯舉,將信雅達一半的股權幾乎免費贈送給了公司14名骨干員工。以至今日“制造”出了14名千萬富翁。
富豪散財
一份有關中國私營企業的調查表明,雖然資本與管理權仍然高度集中于業主,但近年來它的持股比例開始減少。1996年私營業主個人資本占企業資本總量約80.1%,1999年為80.0%,2001年則下降到76.7%。
2002年的數據顯示,在8.1%的私企中有人拿“干股”,“干股”占資本總額的18.53%;調查同時表明,有30.3%的私企高層管理人員與主要技術人員持有企業股份,共持有企業資本總額的9.0%,這一現象與企業規模有某種程度的相關性,即企業規模較大,則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持股更多一些,但比例差別不很大。
丁棟虹教授認為,國有企業的一股獨大已將許多問題堵死,民營企業的股權如果再不放開,仍將難以獲得良性發展。而中國民企創業,整體上都將走向資本家化。
這種資本家化一般可能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將股權分送給創業元老,但前提是要求這些創業者退出管理層;另一種是將股權獎勵給在職的骨干員工,用于激勵。
盤點國內外公司,民企分送股權已漸成潮流。
泰國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公開場合表示,對正大有功勛的創業元老,正大將奉送股權使其安享晚年,但前提是退出關鍵崗位。中國新希望集團老板劉永行也贊成這種觀點,他從國外高薪聘請了專業人士替代了當初一同打江山的伙伴。
與謝國民、劉永行相比,與郭華強一同的創業伙伴還很年輕,而這些年輕人以后將是信雅達常盛不衰的關鍵。
郭華強選擇將自己的股權分送給他們,讓這些創業團隊集體成為資本家。
郭在1996年創辦信雅達。2000年時,這家公司凈資產已達4141萬,利潤1931萬,其主要產品銀行票據縮微影像系統、客戶服務中心系統、支付密碼器系統等在銀行業、證券業市場占有率已名列前茅。此時,郭華強準備將信雅達上市。
但要上市,郭華強想到的第一樁事便是“送股”——在公司實施股份制改造之前,將公司的股份分送給公司骨干人員。
當時信雅達的股權結構是,總股本100萬股,其中郭華強占95%,其妹占5%。2000年9月,郭華強及其妹將部分股權轉讓至杭州信雅達電子有限公司(下稱“信雅達電子”)、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春秋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下稱“春秋科技”)。許建國、朱寶文等十二位信雅達高層管理人員和核心技術人員參與分享其股權。
股權轉讓的價格是每股1元,而轉讓基準日未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為27.86元。
轉讓完成后,信雅達股權結構是,信雅達電子持47.05%,為第一大股東;郭華強以17.98%居第二;第三大股東春秋科技持12.95%,其余股權則被其他十三位自然人持有。
在股權安排上,信雅達電子和春秋科技也都是由公司的核心層控制。這之中,郭華強實際持有的股份是53.76%,相比最初的95%,稀釋的42%被他的14名團隊分享。
財富奠基
退一步海闊天空!
上海交通大學高維和博士認為,民營企業家實現資本家化后,雖然財富的相對值(持股比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但其絕對值卻隨著企業的發展而漸上層樓。
分送股權前,1997年信雅達實現凈利潤452萬元,年末凈資產只有551萬元;2000年實現凈利潤1930萬元,年末凈資產4141萬元。這兩個數字在分送股權后兩年明顯得到了放大:2001年實現利潤2806.4萬,年末凈資產6368.43萬;2002年則實現利潤3201.31萬,年末凈資產達3.13億。
扣除2.38億的募集資金,信雅達2002年的凈資產是7500萬,同2000年相比增加81%。按郭華強53.76%的持股比例計算,郭對應的權益有4032萬元,這個數字同2000年4141萬元的95%(3934萬=4141×95%)相比,雖然郭的持股比例降低了,但其身家卻上升了。
這可能只是局部的效益。
令郭華強更關注的應該是,在派送股權后,信雅達順利實現上市。
“上市本身是肯定了創業者價值,另外的優勢則在于,分送股權帶來的治理結構優化在公司上市后得到了更好的體現。”東方高圣知識管理部主任呂愛兵分析說。
丁棟虹教授認為,民企的這種分送股權有助于公司長期激勵機制的建立,而這對于企業家的更替以及人力資本管理都帶來積極作用。
2002年10月17日,信雅達對外發行1800萬A股,總股本為5846萬,發行價13.87元。11月1日,信雅達在上交所上市,首日報收25.40元。
總股本5846萬股中,流通股占30.79%,郭華強等15名公司核心層持有4046萬股的發起人法人股,占余下的62.21%。而這62.21%的股權則由兩間公司法人和14名個人持有,持股最多的是信雅達電子,占32.56%;郭華強位居次席,持12.44%;春秋科技持8.96%,居第三位。其后的從2.75%到0.69%不等。
分析人士認為,這可能正是郭華強的一石三鳥之計。其一,股權結構比較分散,但實際控制人仍為郭本人,優化了公司治理結構,便于公司長期戰略的實施;其二,規避了自然人控股公司直接上市的風險;其三,信雅達電子和春秋科技作為持股載體,為下一步的公司激勵創造了前提。
據好事者測算,上市首日,依據郭華強團隊的實際持股比例,郭本人的身價達5.3億,次多的許建國,持10.83%,身價是1.6億,最低的如公司副總裁羊英杰持有信雅達0.69%股份,身價也在千萬之上。
面對此景,郭卻難得的平靜,只說“將股權分送出去,是我的一個心愿,也是我對核心團隊的一個交待。在暴漲了27倍的創業收益中,包含了公司核心層員工的創業價值,應該給大家一個回報。這并不僅僅是我的誠信,也是信雅達今后發展的需要!
一個有趣的細節是,郭華強創業之前曾在杭州新利電子公司任總裁,新利的業務是證券和銀行系統的自動化,由港資控股。1990年代中期,新利發展迅猛,郭華強向港商股東建議讓骨干員工持有公司股票,以體現技術的價值。但港方不為所動。1995年,新利8位高層集體出走創業,出走的原因就是沒有股份,今天這家企業——恒生電子(600570.SH)已經上市;1996年郭華強也自立門戶,新利的一批骨干也先后加入信雅達。
截至最新的數據是,在證券銀行界軟件市場中,此前近乎壟斷的新利軟件只得和信雅達、恒生電子平起平坐,三分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