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云輝
成都報道
用“如火如荼”來形容中國當前的市政公用市場,這一點不為過。
經過近兩年從上至下的市政公用事業改革,一個開放的市政公用行業市場正以每年千億的速度迅速成長,但就在這場喧囂與沖動的成長過程中,太多的問題有待解答。
國資抬頭看
一個基本的現實是,市場制度已經從競爭性領域走向壟斷性領域,吸引民間資本和外商投資,已經成為當前市政公用行業的趨勢。
但民資外資涌進后,國資怎么走?一個錯誤的觀點是開放市政公用市場,就一定是“國退民進”。事實上,開放只是行業市場化、促進競爭的基礎。“我們現在營造的是一個公平的競爭平臺。”成都市市政公用局公交管理處處長羅華貴說。
在這個公平的平臺上,誰進誰退是由市場說了算。
對成都公交集團監事會主席張先知來說,2003年12月18日無疑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在當天的成都公交線路特許經營權拍賣會上,成都公交集團從25家企業中浴血殺出,連中A、B兩標,以2950萬元的總價包攬了14條新開公交線路的8年經營權。
以四川的燃氣改制為例,成都市煤氣總公司的改制方案已經吸引包括香港的中華煤氣、百江燃氣等在內的燃氣巨頭窺視。
他們共同的擔心都是能否取得公司的控股權。但形勢對他們并不樂觀。四川省人民政府于6月16日下發的《關于加快市政行業改革和發展的意見》規定,市政公用行業中供氣、供熱和供排水管網、地鐵及輕軌的建設、經營、引資改制,原則上由國有資本控股或相對控股。
事實上,至今成都市仍未有一個明確的改制方案出臺。更有業內人士認為,成都燃氣改制方案應該不會離四川省政府的文件太遠。
同樣的思索也在很多城市存在。而此前于7月29日改制的深圳燃氣集團亦是先例。在吸納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和四川新希望集團之后,新公司的股權比例為:中華煤氣持有30%的股權,新希望持有10%的股權,而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則以60%的股權保持控股地位。
成都市市政公用局官員告訴記者,對于開放市政公用這樣一個特殊的市場,控股權的問題并不像傳統的國企改革一樣簡單,成都市也在尋找合適的改革方案。“我們將積極而不失慎重地進行。”成都市市政公用局副局長劉繼平說。
政府的本位與平衡
這些問題的解答其實都系于一點:政府在改革推進過程中的平衡點選擇。一方面是開放,一方面是穩定。
“市政公用行業直接關系民生,如果企業出現問題,將直接波及社會。”劉繼平說。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在武漢市武昌火車站出站口50余米處,一座屢屢成為當地新聞熱點的“天價”公廁。據當地媒體報道,在去年8月的一次競標中,經過一番激烈的競價,環衛工人余文學以46.95萬元價奪得一年經營權,但因非典期間火車站人員流量銳減,即使靠漲價也無力維持經營,城管部門不得不將其收回。然而在今年8月27日的競標中,這座公廁又以62.15萬元的高價將經營權拍出,但剛經營不到1個半月,該公廁就因超標收費于10月8日被再次收回經營權。
這一涉及公眾利益的設施,競標過程中一味強調“價高者得”,結果由非理性投資者拍出的“天價”超過了公眾的承受能力,由此造成公共設施服務商業化的隱患。
所以可以看到更多的政府在市政公司市場化的過程中,對價格等敏感因素也在進行控制。在去年和今年成都市的兩次公交線路特許權出讓過程中,都采取了“滿5去1”的規則,即在10家參拍企業報出的價格中,排名第3的企業中標,在15家參拍企業報出的價格中,排名第4的企業中標,以此類推。“這樣有效地遏止了為了‘天價競標’,令企業同時可以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羅華貴說。
這可以被看作是在市場化過程中,政府對行業企業既不失公平,又能進行穩定性調控的巧妙平衡。
另一方面,政府的行業監管、立法等內容也將有一個重塑的過程。
“我們正在向規范化服務型政府努力,不斷提高市政公用行業的服務質量和水平,建立相應的市場競爭機制、企業經營機制和政府監管體制。”劉繼平說,“比如我們正在修訂《成都市城市燃氣管理條例》,其中與現在情況不適應的地方都會全部調整重寫。”
|